简述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培养基质的研究进展

论文 关键词:蕨类植物 培养基质 孢子萌发 孢子体。

论文摘要:作者概述了在蕨类孢子萌发研究中所使用的培养基质,包括了以 自然 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和以营养液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并简略分析了影响蕨类孢子萌发的其它因素。 代写论文

1前言。

毕业论文

蕨类植物是古老的维管植物,也是植物界系统演化中一个独特的自然类群,在其生活史中明显地存在可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孢子体。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体现在其食用性、药用性及 工业 上的某些特殊用途等方面[1](如石松属的孢子含油达40%,可在冶金工业的模型铸造中作为优良的分型剂,也可用作照明工业的闪光剂)。经典的蕨类植物研究着重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孢子体形态的描述。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关于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为蕨类植物的大量繁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毕业论文

2常见的培养基质

毕业论文

蕨类孢子繁殖的研究中,常采用以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和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质

代写论文

2.1以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 毕业论文

(1)过细筛的草炭土与细沙混合的培养基质,培养乌毛蕨[2](Blechnum orientale)、剑叶凤毛蕨[3](Pterisensiformis)及三角鳞毛蕨[4](pryoteris subtriangularis)的孢子,保持盆土湿润,约1周左右萌发代写论文

(2)在蕨类孢子萌发中,也可采用单一基质进行培养,如蛭石、珍珠岩、河沙。但相较于以过筛园土和过筛腐殖土(体积比1:2)的培养基质而言,在对天南星蕨(M i c r o s o r i u mfortunEi(Moore)Ching)孢子繁殖的试验中[5],以上各种基质对天南星蕨孢子萌发基本无差异。但从原叶体生长发育来看,园土和腐殖土的混合基质相对较好,在河沙上原叶体部分出现了软腐或黄化现象,以上各种基质播种的孢子均能正常产生孢子体。

代写论文

(3)在以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孢子为繁殖材料的试验中[6],采用自配土(泥炭:粉碎田园土:洗净河沙体积比1.5:1.5:5)和自然生长土壤分别作培养基质,第一株孢子体出现时间分别是前者90天,后者为80天,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比率为10%。此外,在以高大肾蕨(Nephrolepis exaltata)、粗脉蕨(Phlebodium aureum)及夏威夷树蕨(Cibotium glaucum)孢子在自然土壤田园土(PH6.8)和火山土(pH6.8)上的萌发来看[7],说明对自然土壤采取干燥、灭菌、消毒、去杂等处理后,是可以成功进行蕨类孢子的人工繁殖的。 代写论文

2.2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代写论文

(1)在对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Prantl)的孢子培养中[8],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孢子果的萌发代写论文

(2)在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nusculum)的孢子萌发试验中[6],采用的琼脂培养基成份为:KNO31g,MgSO40.25g,KH2PO40.25g,FeSO4(1%)0.2ml,以上化合物加水1000ml溶解,加入10g琼脂制备而成。第一株孢子体出现时间为60天,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的比率为20%。 论文网。

(3)在对单叶双盖蕨(Diplazium subsi—nuatum(Wall ex Hook et Grev)Tagawa)孢子萌发处理的试验中[9],采用的是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接种后2—4天后孢子破壁萌发

(4)在网藤蕨属(Lomagramma J.Smith)植物的配子体发育及形态学研究中[10],利用Parker和Thomson′s营养液配方,加入1%的琼脂制配而成的培养基,在温度为22±2℃,光强600英尺烛光(600ft.C)条件下,孢子约15—20天左右萌发。此外,对濒危的热带树蕨(Dicksonia sellowiana)孢子培养所使用的是添加了0.01%苯菌灵(Benomgl)的Mohr‘s营养液配方[11]。 论文网。

3影响孢子萌发的其它环境因素。

蕨类孢子的正常萌发除了和培养基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外,还和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关。 论文网。

3.1光因子。

论文网。

光的有无和光照强度的大小会影响蕨类孢子萌发萌发后的生长状况。有研究表明,高大肾蕨(Nephrolepis exaltata)、粗脉蕨(Phlebodium aureum)及夏威夷树蕨(Cibotium glaucum)在有光条件下,孢子均可以在自然土壤上正常萌发,而在无光或黑暗环境中则几乎没有孢子萌发[7]。光照强度会影响萌发后丝状体细胞的长度。当光照极照时,细胞长度会增加;发育出的丝状体如果放在黑暗处,则不能进行二维生长[12]。在众多的配子体发育研究中,常采用2000—3000lx左右的光照强度及每天不低于6 h左右的光照时间。 毕业论文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