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常见原因及分析

【关键词】 儿科护理学 静脉留置针 失败 原因。

静脉留置针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留置入浅静脉内的一种方法,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对静脉带来的伤害,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了患儿家属和护理工作者的青睐。但因小儿好动、不易合作、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等原因,其留置穿刺较成人更易失败,现对其中留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失败原因。

1.1 脱管。

1.1.1 患儿因素 (1)血管较细、过短、弯曲或穿刺部位靠近关节活动处时套管进入较少, 患儿活动时套管易从血管中滑出;(2)患儿活动多,无意中将留置针拔出;(3)患儿喜哭吵,出汗多、敷贴易脱落。

1.1.2 操作者因素 (1)头部穿刺前未充分备皮,敷贴覆盖于头发上,未能直接接触患儿皮肤,留置固定不牢易松动;(2)头部穿刺成功后,因穿刺部位的坡度,针柄处悬空,粘贴时直接下压,使针柄与软管不在一个平面,易致针管打折滑脱;(3)消毒液未干就贴敷贴,导致固定不稳;(4)更换敷贴时操作不当。

1.2 堵管 (1)输液完毕或输注高浓度液体后未及时冲管;(2)封管方法不正确;(3)患者血液黏稠度高;(4)患儿哭吵时血液压力高,倒流入留置针内形成血栓。

1.3 局部肿胀、液体外渗。

1.3.1 药物因素 药物的渗透压或浓度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过敏反应有关。

1.3.2 物理因素 输液量多、速度快、时间长、压力高,静脉管径小、血管呈收缩状态、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对血管的刺激等。

1.3.3 血管因素 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静脉血管的通透性、脆性等导致药液渗漏。

1.3.4 穿刺部位因素 腕部、内踝等关节活动处静脉固定,易导致局部回流不畅;下肢静脉静脉瓣多,循环不良,易引起局部水肿、液体外渗。

1.3.5 技术不熟练 穿刺时过多来回移动,损伤血管内壁,导致通透性增加而引起液体渗漏。

1.4 针孔感染,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无菌操作不严,消毒不规范;(2)药物因素: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3)基础护理因素 洗澡时未将留置针保护妥当,洗澡水打湿敷贴,汗液尿液浸湿留置针,引起感染。

2 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避免选择靠近韧带、关节的静脉,同时结合患儿的年龄、血管的显露情况、个人操作习惯决定,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以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首选,因为这两条血管为粗直且容易固定。对年龄大一些的小儿选择手背静脉、头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比较多。在选择四肢静脉中,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较慢,静脉瓣多,输液液体药物滞留于下肢静脉时间较上肢时间长,容易发生静脉炎而影响静脉留置时间。必要时可采用夹板固定。因小儿宜动,须固定牢固,防止脱落。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