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无愧于心_不必名媛,但求贤淑

名媛不同选美,她是经时光和文化的淬火细细磨合而出的      名媛一个“媛”字,就那么几笔,已把女人的秀娴典雅、风华仪彩都汇集在方寸之间。

汉语中光形容女人的美,就有嫱、娉、婕、姝、嫣、婷、媚……唯独一个“媛”,真有点“行时春风细细,静时掩然百媚”的生动画面。

这样一个“媛”前再加上个“名”,那就更显纡贵经典。

这样的一个女人,单单一个“名门闺秀”都不足以表现她的高贵;“名门闺秀”只是先天好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名媛”则要先天的好运再加上后天的调养。

称为“名媛”绝对讲究家庭出身,否则何来“名”的依据?她们必持有血统纯正的高贵族谱,更有扎实的后天中西相融的文化滋养;名媛不一定十分漂亮,但一定气质高贵、神韵夺目,有一种摄人的气势,上海俗话为“风头十足”。

近日常有听闻呼唤名媛回归之声,但是,总觉得历史是无法唤回。

或者名媛一词,犹如繁体的汉字。

我们或许还读得懂它们,但再也不会生产或制造它们,更遑论使用它们。

名媛后天之果,培育名媛的土壤,除了其特定的家庭背景,起决定因素的是那有渊源历史的女子学校。

名媛是那样美好的女中极品,然当中国最后一个名媛章含之的逝去,名媛在中国可谓已经绝迹。

当今中国,缺乏渊源深远的大家族,没有几代世家之风的熏陶,名媛的“名”字,就出不来了;再加我们尚欠缺历史悠久的百年女校,如北京的贝满女中、上海的中西女中和圣玛丽亚女中、广州的培正女中、天津的中西女中……尽管可以恢复百年女校的校名,但师资的断层,不足以担当起教育名媛的重任。

此外,世上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当生活中缺乏那么一簇与名媛相应的同样出身世家,在专门男子学校(如旧的格致中学、华童公学等)受过严格训练的公子的烘托和催化,名媛名花无主,也会凋谢黯然……还是这句话,只有大观园内才出得了金陵十二钗,有了贾宝玉的痴才会有林黛玉的幽和薛宝钗的乖,有贾琏的风流才会有凤姐平儿的泼辣和娇俏……世界万物,都是这样互映互辉、斗艳斗丽而生生不息的。

名媛不同选美,她不是打造出来的,更不是包装出来的,她是经时光和文化的淬火细细磨合而出的。

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连正宗如假包换的英国皇室内,都是太子不像太子,公主不像公主,更遑论在世家望族已断层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那滋养萌芽名媛的土壤上,基因早已转化了,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与时俱进,名媛的倩影已渐渐消失在时间长廊的那端!笔者认为,过去的已过去,不必徒劳去唤回,更不必刻意去克隆,不如以一颗平常心来要求女人,生活毕竟还是一宿三餐、舟车劳顿、相夫教子、平安是福。

男人如果真娶得一位名媛在家中,犹如供入一尊观音,即如徐志摩娶了陆小曼

陆小曼是不可多见的才貌双全的正牌名媛,但她也“作”得徐志摩够可以了!林徽因也是一代名媛,却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张爱玲更是如假包换名媛,有才有气质,想来追求者也不少,偏偏爱上那个花心胡兰成……她的姑姑也是独来独往了大半世,到老年才与青年时代恋人结婚,早一阵为何不抓紧?所以,“名媛”固然光彩夺目,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消受得起,更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境界。

身为名媛,多是寂寞清冷的,高处不胜寒呀!不如,女人还是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完善自己。

如果我们家里都有一位气质优雅、知诗识礼,受过良好文化熏陶和教育的女人,这个家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处处都能见到不甘平庸又谦谦有礼,奇妙地揉合了古典中华的雍容和现代西方的干练和豁达的女子的倩影,这就是一个和谐悦心的社会。

相对名媛,今天我们更需要好妈妈好女儿好太太,这个“好”不在名门世家纡贵多才,而在其平和温柔懂得珍惜的心态。

如果我们都是这样的好女人,我们的男人,一定不会坏到哪里。

所以,不必名媛但求贤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