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左外叶向肝外生长巨大包虫1例:肝右叶巨大占位是什么

[关键词] 肝;左外叶;生长;包虫   [中图分类号]R53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27—01      现将肝左外叶肝外生长巨大包虫1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33岁。

因左上腹肿物伴疼痛4月余入院。

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意间发现左上腹有一大小约5 cm×3 cm的包块,质地较硬,后来包块逐渐增大,并出现腹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体检:左上腹可见约6 cm×8 cm局限隆起,其下可触及一约10 cm×6 cm大小质地较硬的肿物,上界触不清,下界平脐,移动度差,有压痛。

B超示:左上腹见大小分别为11.6 cm×10.6 cm、9.8 cm×7.6 cm的厚壁无回声区,内有多条光带漂浮、呈蜂窝状。

胸片及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腹部CT见:肝左外叶外侧可见大圆形囊状低密度影,自膈肌沿脾胃间隙向下延伸至髂骨上方,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内有多个呈车轮状分布的小囊,囊液呈水样密度。

包虫囊液皮内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WBC 14.3×109/L,GRA% 81.1%,AST、ALT、GGT均升高。

术前多考虑肝包虫,但不排除来源于胰腺的囊肿

术中见左上腹有一自肝左外叶长出约21 cm×10 cm×7cm囊肿

囊壁与左侧膈肌、大弯侧胃壁、脾胃韧带、脾肾韧带及结肠脾曲、网膜粘连较紧密,分离粘连后,将肿物同肝左外叶约长6 cm、宽2 cm肝组织一并切除。

囊肿重1.7 kg。

切开囊壁见内囊已塌陷,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

部分子囊囊液混浊,黄染。

2 讨论   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

在西北畜牧区较为常见,多发于20~40岁。

因其生长缓慢,每年增大4~6 cm,早期症状多不明显。

易延误诊治[1]。

本例患者入院前4个月才发现上腹包块并间歇性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包虫囊肿以肝右叶多见,约占87.5%,左叶少见,约占5%[2]。

如此巨大并向肝外生长的左外叶囊肿甚为罕见,且易误诊为胰腺囊肿或肾囊肿

但肝包虫有较独特的超声像,本例患者B超表现符合有关文献中分型的子囊型[2—4],亦有将此直接归纳为车轮状征者[5]。

有报道认为CT诊断包虫优于B超,已成为肝包虫囊肿的重要诊断依据和定位手段[6,7]。

结合包虫囊液皮内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可明确诊断

亦有主张放弃包虫囊液皮内试验者,认为肿瘤、结核、过敏体质、黑热病、其他绦虫病可呈假阳性或包虫术后可终生阳性[2,6]。

我们认为在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有限肝包虫诊断仍应以影像结合包虫囊液皮内试验为主。

但该实验不应用于疾病筛查。

包虫治疗以手术为主,单纯手术治愈率可达98.37%[2]。

手术方法依肝包虫的位置、大小、包膜是否钙化、囊内有无感染、囊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具体情况选择施行。

术后驱虫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343—1348.   [2]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7—1127.   [3]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0—554.   [4]祁长生,周萍.肝包虫病的分型与临床[J].河北医学,2002,8(2):135—137.   [5]蒋次鹏.肝包虫病临床分类的探讨[J].地方病通报,1999,14(3):101—103.   [6]单世光.基本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35—136.   [7]孟雅丰,帕米尔.肝包虫囊肿的CT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6):408—411.   (收稿日期:2008—07—31)。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