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差异探讨

摘要:城市物流作为促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城市在地理位置、发达程度、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物流业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总结基于不同城市定位和运营战略下的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可为我国其他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提供思路。 毕业论文网 /2/view—458818.htm  关键词: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17―03      我国地域辽阔,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给东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城市具有物流的强大聚集能力和需求,分布着最多、最重要的公路和铁路网络,具有较成熟的仓储运输体系,承担着城市主要的出入境货物流量。城市物流模式的合理有效的选择不仅是一个城市物流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得以提高的战略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物流业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城市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物流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即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这四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这种辐射功能包含着巨大的物流辐射和集散功能,以激活和融通全国范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四大物流圈的形成使东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引力场”的现象。      (二)区域交易市场物流服务模式   东部地区许多城市形成较大的交易市场,其交易品种多样化,批量小,批次多,商品的特性导致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因而主要强调仓储和配送功能,建立虚拟的电子化交易平台,注重物流系统的柔性。以浙江义乌为例,义乌并非小商品的主要生产地或消费地,由于历史原因和其所处的位置,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各类小商品集中和疏散的重要场所。在现代物流的支持下,义乌强化了城市集聚功能,重点发展商品流通业,配套发展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饮食旅馆、仓储、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使该区域成为大吞吐、远辐射、特色鲜明的“商业城”。      二、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为主   中部物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   中部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汽车、钢铁、轻纺、水电和商贸业,构成了物流需求的主体。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57%增加到2005年的66%,增长9个百分点,带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崛起的中部地区发展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新型基地,吸引了各方关注。2005年以后,中部地区更重视运输枢纽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提升物流组织与辐射能力,物流服务系统正在构建承东启西的基础桥梁。      (二)中部地区一些地处交通要道和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初步具备了建设物流基地的基本条件   要加速中部区域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与相互协作,推进中部区域内城市物流网络和通道体系的发展。在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以货物流量、流向及其合理组织等因素为导向,统筹制定中部地区物流体系发展的规划,将物流作为内在的经济要素统一纳入到交通等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之中。多渠道融资,不断加快物流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步伐。      三、东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主要差异      (一)城市定位差异   1 东部地区以交通枢纽型城市及综合型城市定位为主   交通枢纽型城市具有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一般是区域或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具有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具备通过发挥交通运输组织功能带动物流发展的条件,这种类型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宁波等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物流园区,拥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港口、重要的铁路和公路枢纽,主要提供货物中转服务。   中国经济发展的20年,大力开展沿海物流设施建设,海运业得到了超前发展,沿海港口、远洋运输、沿海运输能力提高了10—20倍。2006年中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7位。东部地区物流业的超前发展,为东部地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使东部地区能够比其他地区更优先获得了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市场,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综合型城市如首都、各省省会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加工业和各类服务业城市等,其中又以东部地区城市居多。综合型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物流功能比较完善,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铁、水、公、航空、集装箱等多种运输方式,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安全、经济”的物流服务,城市物流企业已经拥有相当的设施设备,使其能服务于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   2 中部地区以资源型及商贸配送城市定位为主   中部地区像山西、河南、安徽省份的许多城市所辖地区富含某类矿产资源,城市多数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该类资源的开采、洗选、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整个城市主要以资源的产出与销售为经济来源,能否将城市内部资源顺利运到客户手上是该城市重点关注的问题。中部地区的许多资源型城市,由于其资源的开采已具规模,产业的发展已成型,其物流发展对其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建立物流中心,利用当地的铁路或公路等最有效的交通条件,促进其主导产品的及时、快速的流通,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效率。   商贸配送模式物流配送中心,主要服务于城市商贸零售业,其特点是需求比较稳定,配送量小,频率高,交通条件复杂。这种配送中心一般主要从优化城市物流体系的角度来考虑规划,控制其布局和用地,而具体的建设由商贸或者物流企业进行。对于那些商业活动较为集中,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较大的商业流通规模,并且商业物流组织条件好的城市区域,可以通过商业物流的合理组织带动中心城市物流的快速发展。同时这类城市担负着所生产工业品的运送和疏散,如武汉、南昌。      (二)城市发展战略差异   1 东部地区城市完成了物流的规划期,进入实施阶段   东部地区许多城市在完成物流规划以后开始招商。

引资,总体上东部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发展最快最好。   2005年,长三角以占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4%的地区生产总值。长江南京以下岸线仅占全国岸线的0.65%、海岸线仅占全国的2.1%、岛屿岸线占全国的3.9%,却完成了全国1/3以上的运量。港口泊位占全国生产性泊位的0.43%,万吨级泊位占1/3,却完成了全国港口吞吐量的42%以上,集装箱、煤炭运量都占1/3以上,原油、矿石吞吐量高达50%左右。长三角港口群对推动东部地区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   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是建设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基本要求。中部物流发展特点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较为关注专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与流通业配套的配送物流系统的建设。如武汉继续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并期望与港口、机场产生联动效应,提升武汉的区域物流组织地位。合肥现代物流园的全面建设,聚集相应产业。南昌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港,提升国际经济发展能力,长沙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湖南粮食物流园的建设,对湖南物流发展也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三)社会经济结构及城市物流需求的差异   1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追求物流服务模式的创新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三二一”结构,城市经济功能已开始进入转换升级阶段,城市的物质流量在下降,而信息流量在上升。东部沿海发达的出口加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催生了港口向大型化发展,以及以港口为依托的外贸物流组织服务的创新,突出的是保税物流园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建设和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物流服务较国内其他地区水平更高,很多对外物流组织与服务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突出表现是建设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模式。目前,我国有上海、大连、深圳、青岛、宁波、张家港、天津、厦门共八个实行“区港联动”政策的试点园区,现已全部正式封关运作,效果良好,已初步实现当初设立保税物流园区的目的与设想。   其次是更重视具有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功能的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整体物流服务平台。如上海市将建全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库,并建设我国最大的粮食物流基地和宝山钢铁物流基地。天津七大物流中心初具规模,并积极构筑对外大交通体系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北京将建设全国最大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徐州港将建成煤炭配送综合物流园区等。   2 中部地区城市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处于物流需求量的迅猛增长时期,“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实现其崛起   中部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基本是“二三一”结构,城市经济功能基本处于工业扩张阶段,城市的物质流量可能要大于信息流量。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      四、结论与评价      1 东中部地区的许多城市已具备多模式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城市发展物流模式并无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科学性及针对性选择物流模式。      2 增进东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21世纪将是都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都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都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如能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整合与协作,中部地区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这必将为中部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此外,技术创新日新月异,重要能源、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对经济的约束不断强化,也为中部地区通过后发优势或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3 中部地区城市在政策上应完善特殊功能区。强化其物流作用。我国保税物流园区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为开展加工贸易创造了很大便利。中部地区很多的城市可以申请设立新的出口加工区,也可以通过政策创新,完善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和功能,使之成为率先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可借助于沿江的港口和口岸,申请建设具有保税物流功能和加工功能的园区,实施相关配套措施,整合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出口监管仓库和进出口贸易、出口加工功能,避免货物的无效搬运,就地降低物流成本。      责任编校:王展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