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入手,能写为旨

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应用文写作。要提升应用文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其“好之”、“乐之”: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认知兴趣,变“抽象”为“形象”; 强化实践兴趣,变“讲为主”为“练为主”。

关键词:激趣能写提升应用文教学效果。

应用文又叫实用文,是人们处理公私事务时常用的一种具有某种惯用格式的文体,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应用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平实,内容单一,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笔者认为要提升应用文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 “好之”、“乐之”。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知之”。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而且会被兴趣导向突破课本约束的课外天地,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从身边的小事、趣事入手,指出学习应用文实践意义。如,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如果有事、生病不能上学,要事先告诉学校和老师。如果打电话,这不合乎请假手续。这就必须写假条了。否则,就算旷课,旷课达一定数量,就会受到纪律处分,甚至勒令退学。再如某同学访亲问友时,访问对象不在家,也没别人帮他通知,这时怎么办?学了应用文就知道可以写个便条——留言条,说明你来了,请亲友回来后主动同你联系。还有如果有事请人帮忙时也可写留言条。不会写这类便条,就会误事,至少会多费功夫,浪费时间和精力。会写便条呢?自然就方便多了。而可作为凭据性的收条、借条、领条等,不会写不行,写得不符合格式也不行。因为条据一旦写好交给别人,自己就要负责任,便条也就具有法律效应了。不会写收条,别人不会把钱、物交给你;不会写借条,别人不会把东西借给你;不会写领东西的领条,别人也不会把东西让你领走。因为他没凭据,他就得负责任。更不用说写条据将“买”写成“卖”,“收”写成“付”,“借给”写成“借”等等极易颠倒是非,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错误了。比如汪君本是债主借200元钱给李力,可写条据时却写成:

借条。

今借李力人民币贰佰元整(¥:200.00元),定于一个月后归还。

借款人:汪君。

2011年1月8日。

如以此借条为凭据,会误以为李某是债主,而真正的债主汪某就蒙受了经济损失。通过以上阐述,让学生明确应用文写作与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而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空中楼阁。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起他们自觉学习应用文兴趣

其次,从专业入手。古人云:“术业有专攻”。不论学习哪个专业,除了通用应用文外,都有本专业专业应用文。如:学市场营销专业同学进行营销活动离不开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学会计电算化专业同学进行财务往来离不开单据、财务报表;学经济管理专业同学要进行供销、合营离不开经济合同;学医学专业同学离不开病历;学广告专业的离不开商业广告、产品说明书;学旅游导游专业同学要当好导游离不开导游词;学师范专业同学要会写教案……兴趣与需要有关。这样,初学伊始就使同学们意识到应用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价值所在——专业需要应用文,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态度自然就端正了,进而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认知兴趣,变“抽象”为“形象”。

应用文教材的编排几乎都是按照定义、分类、特点、作用、格式的定律。如果在教学中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讲解理论上,学生听起来必定觉得索然无味,慢慢地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兴趣与方法有关。因此在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加强系统有效的实践训练,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所教授的文种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随即参照实例加以详析详解,把该文种的定义、分类、格式等具象化。诱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的过程中记实例来记住该文种的定义、类别、作用、格式等而非记枯燥、干巴巴的理论。比如讲广告的作用时,先举几个典型的广告词:1.长虹广告词:“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 ”;2.中国联通广告词:“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3.澳柯玛冰柜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4.青酒的广告词:“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然后让学生讨论看到这些广告词时自己的想法。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同学们自然有了兴趣,议论纷纷:在进口彩电一枝独秀的背景下,长虹打出了“爱国牌”,是我们的民族工业,只要品质好,自然要买中国的产品;联通的标志是一个传统喜庆的中国结形象,本身就充满了亲和力,再加之把自己的标志、品牌名称、企业的精神理念自然地融入到广告语中,从外表到精神做到了和谐统一;在众多商家标榜自己最好时,澳柯玛却另辟蹊径,以退为进,不求最好,只求不断在前进,自然也让人耳目一新。“酒逢知己千杯少”,而青酒却抓住的不是酒品而是酒的作用,自然也就引人注目了……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归纳出优秀广告所起的作用:“引起注意,刺激需求,促成购买”。学生也就欣然接受了。

其次,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最好是有正有反。正面的案例让学生对规范的应用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适当地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反面事例,因为,反面的东西更易引起关注。比如,一事之偏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事件真相的了解;一语之失就会失信于人,严重的甚至会制造事端,惹上麻烦;一字之差、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小数点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再比如书信中的称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称谓不当要闹笑话,有个同学在给爷爷写信时称爷爷为“老大”,因为这是他自认为的一种尊称,同学间称谁为“老大”就是敬畏之称,结果他的爷爷和爸爸却不认同,爸爸甚至勃然大怒,批评他不懂礼貌,长幼不分,可这位同学在给爸爸解释时又称爸爸为“兄弟”……让学生在欢笑声中进行正误比较,在纠错中激发兴趣,进而纠正错误。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从而巩固所学的文种知识,确立正确的文种观。这正如宋代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最后,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多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评议式教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孔子《论语·为政》)。在例文分析和病文修改时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广泛参与,深入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随时指导,评点优劣,启发思维,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情境。

三、强化实践兴趣,变“讲为主”为“练为主”。

应用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写作规范的应用文,而不是只会记忆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实际练笔为主。因此,在具备了一定的文种理论知识之后就要要求学生动笔写作。但客观事实却是学生没有接触过实际业务,写作无素材,对于应用写作还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一看就会,一丢就忘,一写就错。这时教师就要积极诱导,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写作训练,避免前功尽弃,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学校要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要求自定应用文种将此事告知全校师生。同学非常踊跃,七嘴八舌的:有同学用“通知”;有同学“启事”;有同学用“海报”;甚至有同学用“通告”……五花八门。教师则针对文种选用上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回顾不同文种的性质、特点、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文种“海报”,并进行规范的海报写作。在这一期间,教师应做到可不讲时不讲,关键时候指点,也就是叶圣陶先生主张的“教师之为教,不全盘收于而相机诱导”。这样一来,老师虽然讲得不多,但学生却受益匪浅,不仅知识学到了,而且有了实践应用文兴趣,这时学生就会由被动实践变为主动实践

“有话可说”提起了同学写作兴趣,具体写作时还要尝试模拟教学法。讲到专用书信中的申请书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要求写“助学金申请书”、“入团申请书”、“入党申请书”等,让学生感到应用文就在自己的身边,随处可见,随时需用,并非是只有工作了才必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起“应试”(课堂教学)与“应世”(社会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编程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坏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有劲,练习起来有味,内容充实,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合乎要求、质量高的文章。

综上所述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动力。学习知识必须贯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志南 桂裕胜 李卫光《实用语文》。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