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传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原始瑶族村落社会结构,基本遵循一种被称为“寨老制”的组织,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政治组织以解决民族内部事务和以之对抗外部主体民族。它通常由寨老、出主和出师三名成年男子组成,负责处理全村的政治、宗教事务。本文主要从瑶族传统部落的形成进行分析,探究目前瑶族部落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瑶族传统部落;形成;发展

前 言:

自古以来,各民族村落多选择水源可靠、土地肥沃、气候较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作为居住地。但是瑶族并非如此,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分布在今两湖、江西等地的苗蛮集团在与中原华夏集团的战争中被击败后,一部分被赶往高山居住,后经历多次战争与压迫,大部分瑶族先民选择定居于高山之上,瑶族聚落基本上是瑶族同胞处于生存的需要本能地或半自觉地形成的村落,原始村落规模较小,布局相对分散不规整,但总体上依山就势、因地制宜。

一、瑶族聚落的空间特色和形态

1.瑶族聚落类型。

这类村寨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山崖、山顶或陡坡上,是瑶族先民最主要的聚居形式。此类村寨多是为预防异族的入侵、便于狩猎和采集山货,常选择在山峦之巅建村聚居,一般这种村落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建筑多采用干栏式建筑,背靠大山,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形成自然与人工建筑完美融合的美丽景象。

2.瑶族聚落的空间形态

决定瑶族人居特色的关键因素是自然环境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其中,对聚落人居选址、规模以及外观形态等影响较大的是自然条件,而对于其空间组织秩序、民居内部的空间序列关系、建筑结构等起决定作用是人文环境。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整体上呈现出散点分布、沿河谷带形发展和聚团发展三种空间形态

1.散点分布。

此类村落形态上较分散,由许多处小的居民点组成,每处仅五六户人家,相互之间以小路相连。

2.沿河谷带形发展

此类村落形态上呈狭长的带状,两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村落顺应等高线布置,同一高度建筑平行等高线布置,不同高度上的建筑顺地势向上呈多阶梯式布置。建筑多坐北朝南,背靠大山,面朝山坳,视野开阔、利于通风和日照。

3.聚团发展

聚团发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呈树枝状,只要是道路主导的布局形式,另外一种是围合式布局,主要是围绕一个公共建筑进行布置。

二、瑶族聚落的特色表现。

1.因地制宜。

瑶族聚落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顺应自然的、因地制宜的布局形制。瑶族始祖们一直居住在大山里,其居住地多依山傍水而建,尽可能的利用现有地形。后来有些瑶族转移到平地居住,但是这种顺应地势、寻求自然的理念却一直传承下来。

2.自由式布局

瑶族聚落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没有明显的轴线和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这与传统汉族聚落所要求的理性精神和色彩等级有着巨大的差异。村落街巷犹如树干生长出来一样,主路上面串着次路,再由次路衍生出巷道,在道路的节点上多布有门楼、风雨桥等建筑。而民居则自由的沿着道路布置,无整齐划一的序列,也不强求统一的朝向,更无尊卑有序森严的等级制度。

3.聚族而居。

血缘聚落群体是具有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农耕性、自给性、礼俗性、封闭性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制构成村落共同体强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致使血缘聚落得以长期延续,残存至今。受宗族聚居等主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村落,通常以宗族祠堂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三、聚落形态的演变。

1.瑶族聚落形态演变。

聚落空间形态的不断演变直接导致瑶族村寨个性特征的逐渐消失,瑶族聚落特质化向汉族共性化方向演变。瑶族由自发组织形成三个过程(14):第一过程,由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第二过程则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这是组织层次跃升的过程;第三过程是在相同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标志着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表现为稳定的水平增长的渐变过程。

2.现代瑶族民居的功能变化。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瑶族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大框廊型,发展为多间型,功能分工更细,更明确。

3.现代瑶族民居的形式变化。

人文地理学认为,传统民居产生、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系植被以及地方物产、资源分布等要素。人文因素则主要指:本地区长期聚居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定的观念、信仰、习俗、社会风尚等。

民居建筑变迁的趋势,由于受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诸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建筑材料由原来本地所生产的自然建筑材料发展到人工建筑材料。其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大框廊型,发展为多间型,功能分工更细,更明确。其建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4.现代瑶族民居的技术变化。

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原有的建筑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花蓝瑶人在建筑过程原有的最主要的匠师——墙师便失去了作用,然而本地还几乎没有产生花蓝瑶人自己的师傅,这些匠作基本上都是从外面请来的。由于不需要舂墙,而是用火砖或是水泥砖砌墙,引进了外面的建筑技术,原有的建筑传统被打破了,而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方式。

四、瑶民族聚落创新。

1.新瑶族聚落增加的内容。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方面,进一步挖掘、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通过民族文化搭台,唱响经济大戏,积极构筑民族文化、大旅游产业。

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主要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景观,以及深厚悠久的瑶族文化、风格独特的瑶家建筑、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疗效显著的瑶医瑶药、精美的瑶族刺绣等。同时,兼顾发展餐饮、商旅、工艺产品等。

1.2新增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每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人口计生健康服务室和新家庭文化屋等),每个村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我们主要是把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起来,公共服务中心有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一站式服务柜台等内容。

为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以改善瑶族民生为切入点,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村寨的困难群众救助平台,留守儿童的教育平台,学龄前幼儿的教育和保育平台,特别是村寨的小医疗点的平台。我们在瑶族民居规划设计中布置了养老院、小学校、幼儿园、医疗点的内容。把人口计生健康服务室和卫生室结合起来,形成村级卫生站点。另外,因地制宜,视具体情况建一个六个班小学,三个班的幼儿园。把鼓楼广场办成文艺表演场所和篮球运动场所。

在城市里人们最关注的是,居住的便利度和舒适度。如果要体现城乡一体化,村级的必要商业服务设施不可缺少,一个村寨要有一个小超市、小饭馆、小理发店,还要有一个农贸市场,总之就是要让群众方便。

总 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瑶族传统文化瑶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贯穿始终。更好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推动瑶族社会发展,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是关系到广西乃至全国数百万瑶族人民发展的大事。参考文献:

[1]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2]姜晓丽.瑶族村寨中的育儿习俗[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徐靖彬.瑶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