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减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方法: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心房颤动(Af)组(n=80 例)和非Af组(n=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高血压药物种类、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进行回顾性调查。抗高血压治疗药物分为两组,一组以缬沙坦80~160 mg/d作为基础用药,另一组以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两组均按血压控制情况适当加减氢氯噻嗪6.25~25 mg/d、美托洛尔6.25~50 mg/d,疗程为2年。结果:Af组和非Af组左房内径分别为(42.1±5.4) mm、(38.6±5.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左心房扩大者共88 例,房颤发生率为59.0%,非左心房扩大者共72 例,房颤发生率为38.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有45 例长期服用缬沙坦,非Af组有62 例长期服用缬沙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左房扩大房颤发生呈正相关,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房颤的发生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长期应用缬沙坦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率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缬沙坦房颤左房扩大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可同时有左心房扩大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Af)。高血压不但是房颤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观察缬沙坦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作用、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寻找房颤的防治措施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1日—2006年10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特诊科、心内科病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内科门诊以及深圳市北大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所选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以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缬沙坦80~160 mg/d或上海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的患者方可入选,入选患者允许加用氢氯噻嗪、美托洛尔,年龄和性别不限,未达到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伴有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和存在其他原因可引起房颤患者,也除外之前已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选用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均不参与调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以标准方法检测左心房前后径,>35 mm为左心房扩大)。

根据患者服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房颤出现的客观证据,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非Af组)每组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变量进行匹配,配对比例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