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圣彼得堡市大学生中文学习情况调查]

根据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协议,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而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

当前,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中文俄罗斯的认知和推广程度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对圣彼得堡市四所大学的14名学习中文俄罗斯学生进行了访谈性调查。

选择中文是偶然,也是缘分”      访谈中我了解到,从小就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决定学习中文的同学只有2人,而且其中1人出自汉学世家。

大多数人在上大学选学中文之前对中国没有太深的认识,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地理课、成龙等主演的关于中国武术的电影等,认识局限于长城、武术、漂亮的民族服饰、龙的图腾,认为包含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是一个谜。

所以,在被问及选择学习中文的初衷时,多数被访的俄罗斯学生表示这个选择比较偶然。

但深入的访谈揭示出,看似偶然的背后蕴藏着一些重要的必然因素。

归结这些学生选择中文的直接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看到中文是很有前景的语言,在经济上会对自己的将来有帮助;二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开始想学的语言或专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如愿(如22岁的尤拉开始想学韩语,但学校没有该专业;24岁的恩力克想学电脑,但没有被父母允许);三是认为选择中文的人少(在东方语言中主要和日语相比),因而可能更好地就业。

这些动机具体衡量比较起来,经济方面的因素占的比重更多一些。

很多被访学生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中俄的贸易合作也越来越多,比如上海市的几家公司就联合投资13亿美元在圣彼得堡市修建名为“波罗的海明珠”的大型多功能社区。

所以,中文是非常有前景的语言

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最近几年开始学习中文学生中,经济方面的动因也最明显。

而在没有考虑经济因素的同学中,父母也几乎一致支持他们选择中文,原因也是看好了中文的前景。

很多人表示,正是因为当初选择中文,让他们得以接触和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中国的节日、民俗、神话故事,到书法、国画、古典诗篇;从20世纪中国政治,到儒。

释、道等古典哲学,处处都有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

语言是人类智慧成果的结晶,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信息革命和加速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资本的密切互动,固然为各种文明加速碰撞和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但是,只有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才是解决全球化诸多问题,推进“和谐世界”进程的良方。

文化搭桥,经济唱戏”本来是国内一些地区招商引资过程中提出的口号。

中文在俄推广普及的过程中,文化和经济倒换了角色,“经济搭桥”,使一些大学生开始学习中文,而“文化唱戏”,使这些人能够驻足于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上,在推进两个民族了解和交往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学习中文,有苦也有甜      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学习号称世界最难学的中文对于习惯字母体系语言俄罗斯人来说,更是苦乐掺杂。

谈起学习中文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多数人最难忘第一次用简单的中文中国人打交道的经历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的托妮认为是第一次全班十几个人像小孩子一样的念拼音字母俄罗斯基督教学院大五的尤拉则认为是第一次到中国朋友家做客,很惊讶中国男孩子一直在做饭、干活。

而也在读研的恩力克印象最深的是,大二结束的时候去中国天津大学学习1年中文的生活。

他认为那是目前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中文水平大幅度长进,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甚至还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妻。

有甜自然也有苦。

在谈及学习中文的困难时,所有人无一例外认为主要困难来自中文语言体系本身,“汉语的四声太难”,“记住汉字太难”,“汉字的语法结构和俄语不一样,太严谨”。

所以学习中文也是一个残酷的“适者生存”的过程,很多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被唰了下来,剩下的是那些最用功,兴趣也最浓厚的学生

比如国立文化艺术大学2004年的一个班,开始有将近20个学生选择中文,但不到两年,班里只剩下了4人。

对此,那些熬过了最初语言关的学生,为新生们开的药方有两味:“勤学+苦练”。

但是也有捷径,比如去中国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

曾经有留学中国经历的奥利娅和恩力克高度评价了在中国学习时光;而正在攻读博士,并从事汉语教学的巴琳娜・伊格莉夫娜认为,如果自己当年没有去中国,现在完全不可能这么好地掌握汉语。

留学中国,对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除了语言本身的困难外,在语言实践、教科书、教学方法、外部环境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教科书方面,由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汉学人才出现了断层,政府在汉语教科书等方面也不够重视,市面上很少新的教科书,一些学校仍在使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籍(虽然最近出现了两套学习中文的书籍,但是只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语系书店有售,而且价格较贵);在教学方面,一些新开的中文班师资力量不够,教学经验不足,影响到学生学习(如一些学校由俄语不是非常好的中国老师教授语法课,这对初学者确实有困难,更适宜由俄罗斯老师教语法,中国老师教授语音、听力);在外部环境方面,当地对中国文化推介还显不够,关于中国文化展览、电影、新闻报道较少。

中文推广,任重而道远      在访谈中,所有人都认为当前俄罗斯学生的首选语言仍然是英、法、德等传统强势语言

这也可以从这些学生自身得到认证,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除中文外仍学着其他外语,主要如英。

德、法、日等,而且多数人非常熟练地掌握英语。

除此之外,因为地缘关系,芬兰语在该市也非常流行,然后可能是西班牙语等。

而在亚洲语言中,几乎所有人认为日语比中文更流行。

这主要和日语在俄的推广比较早、日本的经济比较发达有关。

不过,关于中文学习的现状,所有人都认同现在比前几年学中文的人更多,圣和教彼得堡人对中文更感兴趣(这也可以从各校、中心学中文的人数看,领馆教育组李国强领事出具的资料表明,圣彼得堡开设中文课程的院校已经由前几年的圣彼得堡市国立大学东方语言系一家,增加到6家,此外还有一些私立的中文学校。

而HSK汉语水平考试近年来在圣彼得堡已举办了3届,第一次参加人数26人,第二次增加到47人,而刚刚结束的第三次有94人参加了考试。

用李领事的话来说:“虽然基数还不是很大,但是增势比较猛。

”   对中文的偏好也可以从学习中文学生家长的态度看出来,家长们的职业、学历分布范围较广,多数人生平经历和中国并无联系,但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学中文选择,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孩子将来学习中文的前途比较有信心。

但与家长们相比,被访者周围朋友们的态度惊人的一致――非常惊讶。

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中文太难,学习中文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思考: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和世界重要的一极,在中文全球推广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当前,中国政府和民间还要围绕着中文推广做大量工作。

基于俄罗斯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俄罗斯中文推广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中文学习者的质和量。

以圣彼得堡为例,虽然近年来该市新出现了一批中文院校(系),但是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因而正规的语言学校和经过培训的语言教师仍是必须的。

从事汉语教学的巴琳娜・伊格莉夫娜建议,中文推广,不应该只着眼于培养中文专业学生,更应该培养各个专业懂中文学生,比如建筑、财务、信息技术等,因而新增单纯的语言学校固然必要,但在各院校建立中文教研室更加重要,汉学家实质上应是懂中文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民间合作。

有俄媒体将俄中关系总结为“上热下冷”,认为民间关系冷淡,而语言交流正是加强民间来往和合作的突破口。

可以引导想来俄发展的民间企事业单位和国内院校参与到中文推广这一系统工程中来,以出资、冠名、提供奖学金、互换学生等方式帮助建立中文院校(或教研室),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一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二来也可以为自己今后的业务开发培养人才;   三是中俄双方共同编写,推广使用教材、字典等。

中俄有关方面虽然在该领域各自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合作,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共享。

比如在国内,适用于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字典、教科书种类较多,但俄罗斯学生学习中文的教材、字典缺乏,如果将国内的教科书适当修改(加注拼音等),并将其推广俄罗斯,便可使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增设奖学金。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一个衰落和艰难的恢复过程,很多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较低,教育消费承受能力有限。

虽然所有的被访学生都希望到中国留学,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费用。

而现在中国对外国留学生而言,主要只有政府奖学金,名额有限。

建议对俄有合作意向的地方和大学,也可以增设奖学金,使品学兼优的俄罗斯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夙愿;   五是加强文化交流。

以双方互办国家年为契机,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举办电影周、艺术品展览、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使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灿烂的文化,为中文推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调查结束的时候,我走访了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教育组李国强领事,他说,教育组历来非常重视中文推广工作,与圣彼得堡市有关部门、院校一直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关系,并在开展合作、业务指导和服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具体措施,今年将在圣彼得堡开办一所“孔子学院”,并举办有关纪念鲁迅的专题活动。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芬兰湾边,在涅瓦河畔,会更多的回响起唐诗宋词朗朗的吟诵声。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