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现阶段,除了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持续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持续减缓。

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90元,比上年增长4.6%,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

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160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4.3%。

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05元,仅比上年增加45元,实际增长4%。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  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导致绝大多数农副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不断下降;二是在全面买方市场新格局下,为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乡镇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削弱,生产发展出现了由超常增长向正常状态的转变,农民在乡镇企业取得就业和收入的机会减少;三是地方政府为了安置下岗职工、保持社会稳定,排挤农民工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相当普遍;等等。

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居民从种植业、养殖业、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中取得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但198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5年为1∶1.86,1990年为1∶2.20,1995年为1∶2.71。

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1998年和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分别达到5.8%和9.3%,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5和5.3个百分点。

此外,考虑到农村居民收入中相当部分用于生产性投入和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各种财政补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悬殊。

  2.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工资性收入上主要表现为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从90年代以来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看,1998年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职工工资人均10633元,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人均工资收入的2.3倍。

行业职工人均工资最低与最高之比,1991年为1∶1.78,1995年为1∶2.23,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1∶2.34。

  值得注意的是,工资收入仅仅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一部分,由于职工工资相对较高的行业和单位,往往能以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其职工谋取更多的福利,以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等,工资收入的差异并不能准确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

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居民手中。

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劳动部、总工会等6个部门对职工生活状况的联合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4978户居民中,最富裕的10%的居民拥有60%的金融资产,最贫穷的43%的居民仅拥有3%的金融资产,最富裕家庭户均金融资产是最贫穷家庭的359倍。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导致城镇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传统产业则不断萎缩。

在行业管理不规范、传统就业模式、就业观念和保障制度的条件下,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难以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逐步缩小。

二是近年来市场约束进一步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不同所有制企业面临的政策、金融环境等有较大差异,企业之间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停产、半停产、破产、倒闭的企业职工收入大幅度下降。

三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影响了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如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措施进一步落实;以调整经济主管部门和大幅度裁减工作人员为主的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开;取消福利分房,代之以住宅分配的货币化、市场化;医疗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等等。

  3.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率先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 代写论文   1980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90元和172元,相当于东部地区(248元)的76.5%和69.1%;1990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589元和552元,相当于东部地区(968元)的60.9%和57%;1998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054元和1340元,相当于东部地区(3154元)的65.1%和42.5%,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半左右。

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也大体类似。

1980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92.5%和94.4%,1990年分别下降到72.1%和81.3%,1998年则进一步下降到68.3%和72.5%,18年间分别下降了24.2和21.9个百分点。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经济运行的影响  收入分配状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将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二是合理、一定的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否定,也是调动企业、个人投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三是收入分配状况通过抑制或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在供求关系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需求约束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总需求扩张步伐的快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容量和经济增长速度。

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增幅持续下降。

1998年和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幅均低于7%,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除了城镇居民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过渡期、收入与支出预期不稳定等因素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论文代写   1.总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边际消费(储蓄)倾向是指居民在收入增加一个单位中消费(储蓄)所增加的数量。

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阶层的购买愿望不足,而低收入阶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收入下降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收入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引起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和有效需求的不足。

在1996-1998年3年间,用基尼系数衡量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0.032,在居民预期不稳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0.77下降到0.236,降幅高达70%。

收入阶层除了自身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以外,现阶段,由于社会监督压力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加强,转贴于。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