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建设中的媒体报道规范|医德规范

八毛门”报道的教训   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八毛门”事件暴露了媒体医疗纠纷报道方面的不足。

医疗纠纷是指在一定的始发和诱发原因的作用下,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或是对其服务结果有异议,而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不满,提出各种权益要求,医患双方认识存在分歧,形成的一种暂时的、特殊的医患关系状态的过程。

医疗纠纷是一个中性词,它不必然体现法律责任和损害赔偿等法律属性,它只代表着一种责任不确定的争议状态,而真正体现法律意义的应该是其下行概念,如医疗合同纠纷医疗损害纠纷医疗事故纠纷等。

①在医患矛盾尖锐的当下,尽快健全医德建设中的媒体报道规范,显得格外重要和急迫。

医学题材往往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由于医学知识匮乏,很多媒体从业人员容易偏听偏信,缺乏个人的判断。

8毛钱所带来的暂时性病情缓解,却被媒体误报为治愈,须知缓解和治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且事物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医学研究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医务工作者也无法避免出现专业短板,更何况普通新闻记者。

非平衡报道导致新闻失实,“八毛门”事件当中部分媒体只采访了患者家长陈刚,并没有深入采访事件另一方当事人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生和护士,以及采访医学方面的相关专家。

面对医患矛盾双方,记者不给另一方说话的权利或者是给的不够,报道怎会全面、真实、公正、准确?   关于“八毛门”事件中“可能要10万元手术费” 的说法,在其他媒体的转载、加工、“润色”后渐渐变成了确凿的数据,甚至有模有样地变成了医生跟陈刚说的具体的手术费用。

这种证据不足又不愿实地采访的毛病,不负责任的转载,导致了新闻的失实,以至于引起社会上一连串的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分期待容易导致新闻界越位。

由于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和执行者的不公正,公众特别是一些利益受侵害的群体,常常把目光投向新闻媒体,于是当发生利益受侵害的时候,公众希望媒体能够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过分的期待容易导致新闻界的越位,使一些记者自认为是“救世主”而妄下结论。

八毛门”事件中记者的所作所为容易让人联想起到另一件有关医患纠纷报道的极端事例,即2007年发生的“茶水发炎”事件,记者乔装成患者,将普通茶水代替尿液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即患者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部分人认为此次新闻策划大快人心,医院的专业性遭受质疑。

但舆论主流逐渐倾向于批评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报道手段,用茶水代替尿液检验,本就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实验,同时,被点名的医院没有获得辩解的机会。

医患纠纷报道规范   当今社会良好的医患关系显然离不开医德的建设,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体更应该在医德建设中有所作为,因此规范医德建设的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和把握医疗纠纷事件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医学不仅范围广且更深入,医学发展高度分化又综合,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医疗卫生规律,理解医学风险的存在,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抓住权威信源,看重专家评价   国家相关的卫生机构及新闻发布机构、大学、医疗学术机构的调查报告等学界的声音和特定领域的专家都是最好的信源,他们可以提供给受众权威的、透彻的事实和解答,提供给受众正确看待事件的参考。

②同时,媒体记者不能僵化,不能局限于单一信息来源。

第三,注重报道的平衡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平衡报道,在医患纠纷报道中,双方矛盾尖锐,必须给双方事人表达意见的权利。

第四,严格遵守新闻道德规范   审慎地对待新闻事件,深入了解、慎重报道

只有新闻界遵循专业原则,遵守新闻道德规范,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把弘扬社会正义的职业热情投入到理性和客观的报道中,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人格的健全。

注释:   ①高新强:《医疗纠纷成因分析与干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②李希光 孙维静 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作者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