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人如诸葛亮]从这一刻起,诸葛亮明白了

近来捡拾书箧,得见邓小平过去的谈话,其中他提出了“明白人还是胡涂人”当领导的问题,说是用以衡量开放政策成败的关键。

这句话虽然通俗易懂,却包含了用人行政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用得其人事业则兴,反之则败。

明白人当领导的标准是什么?要概括出几条也不容易,但是明白人胡涂人是相对而言的,前者精明能干,有高瞻远瞩的襟怀,有明察秋毫的本领,有运筹帷幄的头脑,因而能担重任,作出成绩;后者庸懦颟顸,有因循苟且之风,多自私自利之念,用人唯亲,用权为己,于是坏事误了全局。

在历史上,明白人的形象,可以举出诸葛亮作为典型来考察。

他之成为明白人,是因为他身在隆中,胸怀天下,精研形势,慎虑世局,待到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律己很严,赏罚必信,特别表现在能用人方面,他有一句名言:“忠益者莫大于进人”,其意是指最重要在于推荐有用的人才。

根据这种精神,所以他能在蜀汉立国不过数十年之间,选拔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他们一直恪守并实践诸葛亮的方针路线、政策。

例如荐用贤能,诸葛亮破格提拔荆州小吏蒋琬担当重任,说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提拔凉州一个低级军官姜维为统军将领,认为他“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

至于对庞统的荐用,也显示了诸葛亮唯才是重的美德。

而对于不称职的官吏,对那些造谣惑众,弄虚作假,争名夺位,不择手段的人物如李平、廖立等则予以罢官,削职为民,藉以整肃吏治。

直到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之时,还上表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付琬”。

由此可见他对用人的重视。

虽然他对马谡的“言过其实”未尝没有觉察,只因想要马谡有所作为,仍然予以信任,后来街亭失守,诸葛亮承担责任,请求后主降级处分。

诸葛亮的生平行事,可以说是一个明白人的领导作风。

及至蜀汉后期,因蒋琬病死,姜维孤立无援,在强敌压境之下,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地主集团公开主张投降,于是蜀汉政权就宣告灭亡了。

有人也曾批评过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缺点,因为“食少事繁,岂能久乎?”这种批评不能说不当,诸葛亮不是完人,总会有缺点的。

而“事必躬亲”,其实是责任心太重之故,如果他也懂得“退居第二线”,好整以暇作决策,也许他可以稍延寿命罢。

然而他却欲退不能,只有“鞠躬尽瘁”了。

由此可见“身系安危”的人物,既要懂得用人之术,也要懂得养身之道才好。

[冯国伟荐自《羊城晚报》2007年1月26日]。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