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摘 要】某金矿区位于北巴颜喀拉晚印支造山亚带(Ⅱ),北东侧以布青山南坡断裂为界,与阿尼玛卿断裂带毗邻,区域上昆仑山口―久治断裂从普查区南西侧通过。文章介绍了该金矿区的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了成矿条件,以此提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山;矿区地质;矿床地质;成矿条件;找矿方向。
1.矿区地质。
1.1地层。
区内地层较为复杂,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碧口群(Pt2b)、石炭系―上二叠统布青山群(CP2B)、下三叠统昌马河组(T1c)、中三叠统甘德组(T2g)、上三叠统清水河组(T3q)、下―中三叠统下大武组(T1—2xd)、下―中侏罗统羊曲组(J1—2yq)、下白垩统万秀组(K1w)和第四系等。昌马河组下段在区内分布面积大,岩性为灰色角岩化中细粒含屑变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及少量的千枚岩、砾岩的透镜层,岩石普遍具角岩化、硅化及绢云母化,是该区主要的含矿层位。通过对区内矿体进行初步研究,认为该区成矿类型属于中低温热液型,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1.2构造。
该区处于阿尼玛卿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亚带南侧的北巴颜喀拉印支造山亚带,区内NW—SE向区域性断裂和复式褶皱非常发育,与之伴生的次级构造也较为发育,表现为较强烈的NW—SE向(或近EW向)和NE—SW向构造。前者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活动较为强烈,是区内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沿NW—SE向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岩石蚀变较强,石英脉和褐铁矿化等较为发育;NE—SW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晚,且以平推性质为主,其除了破坏地层的连续性之外,对矿体也有一定的破坏。区内除吾合玛―青珍复背斜之外,次级褶皱十分发育,并在区内多处可见,轴向为近EW向,轴面南倾,但倾角变化较大。
该金矿区就位于吾合玛―青珍复背斜中东部,由布青山群组成,轴面略向北东倾,在北西有黑云母花岗岩体沿轴部侵入,形成北西端翘起、向南东端倾伏且两翼不对称的NW—SE向紧闭线型褶皱。
1.3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以印支―燕山期为主,印支期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ο51b)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51b),燕山期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52)a和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ο52)a。燕山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分别出露在吾合玛、南木它和尼龙嘎卧,3个岩体以NW—SE向呈串珠状展布,面积分别为65,56,55.25km2,侵入于下三叠统昌马河组下段砂板岩中,围岩普遍遭受热接触变质,主要表现为角岩化和堇青石化等。岩相界线大致与岩体边界平行,由边缘相至中心相斑晶含量明显增多,斑晶和基质矿物粒度也有增大的趋势,斜长石排号逐渐减小,但岩性变化并不大,除在边缘相内有少量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外,岩体主体由似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花岗组成。
岩体中微量元素平均值与维氏值相比,Cu、Mn、Ba和Sr元素含量略低,其他元素含量则稍高,而边缘相中Cu、Pb、Cr、V、Ti、Ba和Sr等元素含量均高于中心相。尼龙嘎卧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北缘围岩中见到20m宽的黄铁矿化带,该金矿就分布在尼龙嘎卧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南东侧,推测燕山期侵入岩与成矿关系比较密切。
另外,区内北东方向出露有少量超基性岩,以斜辉橄岩和橄榄岩等呈脉状、透镜状及条带状产出,与区内金矿关系不明显。
2.矿床地质。
岩(矿)石特征:
(1)岩石特征。研究区出露岩石为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斜长花岗斑岩和碎裂蚀变岩。含矿岩石主要为碎裂蚀变岩(原岩为砂质板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和斜长花岗斑岩。矿脉往往发育于砂质板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分界处的破碎蚀变带内,或斜长花岗斑岩内部和围岩边部。碎裂蚀变岩呈黄褐色,碎裂结构,变余砂状和交代残余结构,主要由蚀变矿物石英、方解石及残余原岩组成,原岩为变质砂岩,其中常赋存有金属矿物。斜长花岗斑岩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斑晶含量较多,约占30%,主要为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基质由细小的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等组成。石英具高温熔蚀边;黑云母褪色现象明显,形成白云母,并具碳酸盐化,另有铁质析出。野外和镜下均发现斜长花岗斑岩具有碎裂和蚀变现象,并伴有金属矿化,金品位最高达9.8310—6。对岩(矿)石含金量的统计结果显示,斜长花岗斑岩平均金含量为352.8210—9,仅低于辉锑矿矿石的平均金含量(4517.7310—9)。
(2)矿石矿物。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辉锑矿和毒砂为主,含少量黄铜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母、绢云母、碳酸盐矿物和泥质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金常呈粒隙金产出,亦有包含于毒砂、黄铁矿晶格中,或与褐铁矿连生。辉锑矿、黄铁矿和毒砂是金的主要载体,其中,辉锑矿含金一般为0.01%~0.58%;黄铁矿含金一般为1.05%~2.05%;毒砂是金的重要载体,金含量达1.25%,表明本区Au元素与As和Sb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非常密切,可作为找金的指示性元素。
(3)矿石类型。金矿化以碎裂蚀变岩为主(原岩为砂质板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其次为蚀变斜长花岗斑岩。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多金属型、毒砂―黄铁矿型和黄铁矿―辉锑矿型金矿石。其中,黄铁矿―辉锑矿型金矿石具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总量占60%~70%,主要为辉锑矿,黄铁矿和毒砂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其次为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毒砂―黄铁矿型金矿石,为半自形―自形粒状、半自形―他形粒状和变形胶状结构,稀疏浸染状、星点状(斑点状)和细脉状构造,矿石矿物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含少量辉锑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等,矿石的胶结物已绢云母化―白云母化。多金属型金矿石,为半自形不均匀粒状结构,稀疏浸染状构造,以毒砂和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等。
3.成矿条件分析。
3.1区域矿产。
该区位于北巴颜喀拉印支―燕山期金、锑(稀土、钨、锡、汞)Ⅲ级成矿带中的加给陇洼―昌马河印支―燕山期金、锑(稀土、钨、锡、汞)Ⅳ级成矿带上。
3.2控矿因素。
(1)断裂。区内矿体均产于含矿破碎带中,矿体的宽度及长度明显受EW向断裂控制,这些断裂与区域性断裂大致平行,是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断裂,二者构成了普查区内控矿构造的骨架。据此认为,区域性断裂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属导矿构造;次级断裂为含矿热液的富集和沉淀提供了空间场所,属容矿构造。
(2)含矿热液。该区地处岩体东部,区内中―酸性脉岩发育,从而带来了较为丰富的热源及成矿流体,所表现的硫化物矿物有黄铁矿、辉锑矿、毒砂及黄铜矿,普遍发育有硅化、角岩化、碳酸盐化和绢云化等围岩蚀变,充分佐证了这一控矿因素。
(3)地层岩石。区内地层岩石由砂岩和板岩两大类组成。砂岩坚硬,受构造应力作用易发生脆性变形,破碎后往往形成较大孔隙,加上砂岩本身的孔隙,给成矿热液的运移、渗透及沉淀提供了空间。因此,受构造形变作用的砂岩构成了区内的容矿岩石。板岩质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常表现为塑性变形,加上本身孔隙度小,不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和渗透,但在某种程度上对成矿环境的封闭起到了屏蔽作用。
4.找矿方向。
4.1找矿标志。
(1)EW向构造破碎带:地表多呈红色、黄褐色,标志醒目,是普查区内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之一;线型硅化、碳酸盐化:普查区内往往以细小脉体形式产出,常见黄铁矿、辉锑矿和毒砂等硫化物矿物,其出现密集地段,可能有矿化体存在。
(2)含硫化物矿物转石:转石中黄铁矿、辉锑矿和毒砂等硫化物矿物显示,并且分布较为密集时,逆源寻找可能会发现矿体;化探异常:元素组合好,特别是土壤异常中金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部位,是寻找金矿化体的最重要的地球化学标志。
4.2找矿方向。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能够直接指导该区找矿工作,尤其是成矿元素Au、As、Sb和Hg等套合较好且具有三级浓度分带的浓集中心位置,往往是矿体产出部位。此外,与区域性断裂平行的次生构造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亦是矿体产出的重点位置,应作为重点勘查。
【参考文献】。
[1]陈静.青海省大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西安:西北大学,2012.
[2]杨晓鸿,杨晓刚.青海省贡果亚陇地区金矿成矿远景浅析[J].黄金科学技术,2010,18(1):65—69.
[3]熊冰,张昆宏,李军红.青海省加给陇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吉林地质,2012,3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