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用氨茶碱治疗伴有窦性心动过缓的心律失常9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氨茶碱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伴有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90例患者,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者服用异搏定40~80 mg,每日3次;室性早搏为主者服用慢心律0.15~0.2 g每日3次;1个月后在此基础上加用氨茶碱0.1 g,每日3次同时予以病因治疗,如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营养心肌药物、活血化瘀药物、降糖药及阿司匹林等。Holter监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心律失常变化情况。结果 加用氨茶碱前后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有效率分别为61.7%与84.5%,治疗室性早搏有效率分别为60.8%与84.6%。加用氨茶碱房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结论 对伴有轻、中度窦性心动过缓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加用氨茶碱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氨茶碱 窦性心动过缓。

氨茶碱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有部分临床用于心律失常治疗的报道,2002~2006年我们对一些在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联合氨茶碱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的90例伴有窦性心动过缓的心律失常患者。男48例,女42例;年龄45~72岁,平均65岁。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单一或交替发生48例;以室性早搏为主42例。冠心病43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病18病,扩张型心肌病4例。均经心电图、Holter、胸片及心脏彩超等检查,诊断明确,心功能Ⅰ、Ⅱ级。心律失常在安静状态下及夜间发作较明显。基础窦性心律51~62次/min。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胸闷,有时伴轻度头晕或胸痛。排除标准:(1)窦性心率≤50次/min或>65次/min;(2)严重心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者服用异搏定40~80 mg,每日3次;以室性早搏为主者服用慢心律0.15~0.2 g每日3次;同时给予病因治疗如扩血管、降压、抗血小板、抗凝、营养心肌及降血糖等。1个月后所有患者加用氨茶碱0.1 g,每日3次。 1.3 观察项目 Holter定量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的心律失常变化,记录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1] 有效:心律失常减少≥85%;好转:心律失常减少50%~85%;无效心律失常减少<50%或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房性心律失常患者48例,治疗1个月后有效30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62.5%,治疗2个月后有效4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85.4%。室性早搏患者42例,治疗一个月后有效26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有效率61.9%,治疗2个月后有效3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85.7%。房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 2.2 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心律失常变化情况 见表1。表1 窦性心动过患者加用氨茶碱前后心律失常变化情况 注:治疗后2个月(加氨茶碱后1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未用氨茶碱)比较,P<0.01 2.3 不良反应 有8例患者治疗初期出现轻度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将药物改为饭后服用,症状逐渐消失。治疗1个月患者基本窦性心率波动在47~54次/ min,部分患者感到头晕。治疗2个月患者基本窦性心率波动在64~78次/ min。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