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凝聚观

摘要:通过中西方对龙的理解与多种释义,阐释了中国舞龙运动文化积淀与凝聚健身观,提出了舞龙运动从衍生到传承是龙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再现论断。

关键词:龙文化舞龙运动;强身健体;合和文化

中图分类号:G8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60—03。

Abstract:Pass medium west to dragon of comprehension and variety release righteousness, the culture which explains Chinese dragon dance to exercise accumulates Dian with coagulate, workout view, put forward dragon dance sport from develop to spread to accept is a dragon totem, adoration cultural idea of the thing turn an emersion theory to break.

。

Key words: Dragon culture; dragon dance exercise; strengthen figure Jian body; match with culture。

龙是什么?在中国人传统视野中,是(1)动物、(2)图腾、(3)雷雨之神、(4)星座、(5)云、(6)风浪、(7)信仰、(8)幻想、(9)赐福之神、(10)镇邪之神、(11)音乐之神、(12)帝王之象征……。总之,千百年来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象征着强大向心凝聚力,它是信仰、精神、力量的体现。。

1 东西方对龙的释义。

《现代汉语小词典》对龙的释义(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龙袍、龙床;[KG*2]。

(3)古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1]。在一般的英汉词典里,dragon的解释是龙,或者指寓言虚构的怪物。《英汉辞海》对龙的解释是:“一种传说的动物,一般被描绘成怪异的、有翅和鳞的蛇或蜥蜴,头具有盔冠,爪强大”,又说:“龙,用纹章学表示的怪兽,有半狮半鹫的怪兽头,有鳞和翅膀的躯体,有四足和一条长的倒钩尾巴以及作为托物或支撑的舌头”。[2]《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3]《美国哲传英语词典》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怪物,是一条大蛇,长有利爪、翅膀和鳞片”。[4]。

2 舞龙运动文化积淀与凝聚健身观。

自古以来,中国对龙信仰、崇拜,把龙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建筑物上刻它塑它,工艺品上镂它绘它,影视戏曲里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个门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名胜:时时刻刻都能见到它那嬉笑、和悦、愤怒的容颜,以及那盘旋、腾跃、奋飞的身影。。

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古代先民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经过七八千年的演进,龙在传统文化符号中已居于首要位置,成为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和象征。龙文化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造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谓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露、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创新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舞龙运动健身功能也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舞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包容着集体凝聚力、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娱乐、竞技、强身健体等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身。可以说,舞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最能反映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和意义的运动之一。其娱乐功能、竞技功能、健身功能随着文化积淀的厚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越来越凸现出积极的作用。我们之所以舞龙,舞的是一种开拓精神,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中国所特有的古典哲学思想,一种强身健体的追求。。

2.1 以“圆”中心的多元文化渗透着舞龙运动员的凝聚观。

“圆”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释义为:圆周所包围的平面;圆周,即在平面上的一动点以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而运动一周的轨迹;象球的形态、圆满、圆形的货币等等。[1]大多用来表示形状。其实“圆”的外延远大于此。“圆”也是一种思维形式。思想散发出去,再收拢回来,落到原来的起点上,就是圆形思维的表现。在道家、宋代理学以及许多文化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圆形思维。“圆”可谓是中国文化艺术和谐的象征和美的极致。 。

中华民族舞龙运动轨迹多遵循着圆的自然规律,“圆”在舞龙这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中象征着多种含义。首先,“圆”是一种优美的图案造型,它自然而流畅,柔和而圆润,持续而富于变化,代表着完满、圆满、美满和成熟,它是反映自然客体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舞龙运动中的具体反映。由于早期图腾文化图腾崇拜对人类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图腾祖先观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舞龙作为一种人体文化现象,是某种思想情感外化形态,当人们图腾观通过人体动作表现出来时便产生了我们所说的龙图腾。其次,舞龙中的肢体动作是一种典型的绕圆运动,双臂上下竖立的八字摆动绕圆,脚下回旋着的S弯运动轨迹,运动员身体的时而起伏,时而扭曲,时而回旋,龙体的蜿蜒曲折,龙珠的滚圆,无不包含着“圆”的文化积淀,无不是“圆”的呈现,“圆”对于舞龙者来说就是一种凝聚精神再现。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地大,地大则有利于人口周旋。每逢灾荒,灾民自动向非灾区转移。长江、黄河是东西向的大河,比其他国家南北向的河流更有利于民族生存。地大必物博,物博则利于文化的物质支撑。五千年以来,中国的生态处于地球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时间段,文化必然繁衍。中国在东亚,处于欧亚大陆相对偏僻的位置,没有受到西亚或欧洲的大侵扰。从社会条件看,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耕民族有向心力、群体观念,以相对静止的状态保存和发展文化,不像游牧民族缺乏稳定的生活条件,而儒家学说在凝聚农耕民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5]舞龙中的“圆”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在舞龙表演、比赛时非常讲究“龙头自咬尾”龙成圆形不断滚动,龙衣在不皱、不折、不绞、不托的情况下耍的浑圆顺畅。舞龙动作中的“顺逆走圆”、“八字舞跳斜圆”、“大立圆”、“平盘起伏”等都具有很强的向心概念,这些无不渗透着舞龙运动员的向心凝聚观念。。

2.2 舞龙运动的长盛不衰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强身健体观。

中国舞龙运动延展数千年长盛不衰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时代召唤精神,舞龙运动最初始用于祭神、娱神,后逐渐发展成为民间体育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纯粹以祭龙为目的的民间体育活动已逐渐变成了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时代召唤。而且祭龙的目的已逐渐被健身、娱乐的目的所取代,这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已经从虚无缥缈的龙神的怀抱逐渐走向了回归自我的唯物论的大门。由于舞龙运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当他们在思想上、文化修养上得到更新和提高时,舞龙者们就会很自然地把新的认识和时代精神汇入传统的舞龙运动之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着,人们的审美诉求,对强身健体的渴望,而富有生机的文化载体深受青睐,舞龙运动由此更增加了时代感,更富有生命力。年复一年的舞龙运动热潮就证明了这一点,过去舞龙求雨的迷信色彩已逐渐消失,娱乐健身、表演欣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只想通过舞龙运动在欢乐的节日中营造出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气氛。随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光大竞技舞龙运动在传统舞龙运动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规定的场地、时间内进行的舞龙套路比赛,其编排新颖、结构合理、创意性“亮点”突出,由此创新了许多高难度舞龙动作技巧,具有很高的体育健身价值和艺术观赏性。我们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可以看到“舞龙运动员们”那矫健的身影,他们的走、跑、跳、翻、滚、回旋、转体等动作与舞龙技巧相结合,所表演的龙的游、穿、腾、翻、滚、嬉、图案、造型等,将舞龙运动员的奋发向上、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表现的淋漓尽致,舞龙运动的蓬勃发展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强身健体观 。

3 舞龙运动从衍生到传承是龙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再现。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中华民族把龙图腾视为神圣与吉祥,可以说龙的观念就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时期,更准确地以实物证据而论说,就是7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几乎到处可见。例如,中国舞龙运动就是最典型的龙文化具体物化再现。它与中国文化一样经久不衰,未曾断裂。无论是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还是湖北黄梅县焦墩卵石龙,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龙的共同形象特点就是它们蛇身形状,这些实物形态可以启示我们,古人对龙的崇拜来源于对蛇的崇拜,他们对蛇无手而食、无足而行、口中吐“火”而呈闪电之形,感到神秘莫测,而生崇敬之情,故以蛇为崇拜物,战国《山海经》里的神,多为蛇身;汉代石刻中的伏羲、女娲这一对人类婚配的“始祖”也是人首蛇身。可见,原始人对蛇的崇拜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远古时期,曾出现过氏族,部落之间的联盟与兼并,以蛇为图腾的强大华夏族东征西讨,兼并了崇奉虎、鹿、猪、鳄、鸡、鱼、龟等图腾的部落,这就出现了一个综合性崇拜物作为共同的图腾,即以蛇图腾为本体,吸取被征服部落图腾物的某一突出特征,综合而成似蛇非蛇、似鱼非鱼、似兽非兽的新图腾,由此升华成了自然界不曾有过的“龙”,体现了古人一种最朴素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随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人为创造的龙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而后趋于定型和理想化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次国内外重大喜庆节日、重大庆典活动以及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已举办过的前三届全国舞龙舞狮竞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龙多是长长的蛇身、理想化的复合性龙头,图腾当代中华民族的追求精神,你看那流动着的龙身犹如中国绵延弯曲的万里长城,在龙头引领下衍生出一种S形回旋蜿蜒的运动模式,舞龙运动已不单纯为一种健身娱乐,而是升华为一种民族大团结之象征。。

上溯中国舞龙运动衍生历史,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汉代已有这种运动形式。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着当时人们在举行祈雨等祭祀仪式时,壮年、儿童和老人穿着各色彩衣,舞起长达数丈的青、赤、黄、黑等各色大龙,可以想象其场面之热烈。又如东汉人张衡写的《西京赋》里,在记述汉代的歌舞、杂技、幻术等相结合的“白戏”表演中,也对舞龙做了生动的描绘:“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蜒以”。 [6]这是一段“鱼龙变化”的精彩表演(即“鱼龙曼衍”之戏),在一段“鱼舞”表演之后,出现了“激水化雾”(可能是一种幻术表演)的场面,忽而鱼舞变成了飞腾回翔的舞龙。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在一首描述当时元宵节盛况的词中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6]词中形容节日的灯火像春风吹开了千树繁花,满天焰火像繁星洒落,在动人的音乐声中,舞起龙灯、鱼灯穿梭,人们跳呀耍呀彻夜不停。明清之际,各地灯节闹龙灯的风俗更盛。有首灯歌说:“艳说年丰五谷登,龙幡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少(龙珠)”[6]它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上海人民在灯节耍龙灯的盛况。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舞龙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运动形式了。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文化积淀的各异,它的衍生与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多彩。例如:。

(1)舞龙灯。龙灯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称“火龙”,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上面糊纸,用彩笔画成龙的形象,连头、尾在内,一般从三节到十几节不等,但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用3至5尺左右彩布缝成筒形相连,每节中能燃烛,下面装有木柄。舞龙者手持木柄挥舞。在龙头前有一人持彩绸扎的“宝珠”引龙戏舞。舞龙灯的动作十分丰富,如流行在辽宁旅大一带的龙灯就有“垛龙”、“龙打滚”、“龙摆尾”、“波浪浮”、“龙串柱”、“金龙幡玉柱”等动作。这种形式的舞龙特点是气魄雄伟,舞姿生动,一般都在节日的夜晚进行舞动。有的在耍龙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见龙在万点火花之中滚进滚出。显得金光灿灿,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

舞龙灯衍生于龙与灯的结合之后的灯会,放灯之习始于西汉,公元前180年,西汉文帝刘恒勘平“诸吕之乱”,恰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文帝为了宣示天下太平,下诏大赦天下,并张灯结彩,出宫与民同乐,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东汉明帝刘庄为提倡佛教,于元宵节晚上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又令士庶官民一律挂灯礼佛,自此,元宵节挂灯传为习俗,人们聚而玩乐,称为闹元宵或闹花灯。之后,各式彩灯随灯会陆续出现,舞龙运动便随之而衍生。。

(2)舞稻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藤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在龙身上密密地插上点燃的线香,故也称“香火龙”,南方一些地区于农历五六月间的夜晚常耍稻草龙,耍起来星光闪闪,无数小飞虫落在龙身上,或追逐着它,当舞龙玩到最后时,猛然将龙插入水塘中,这样小虫就淹死在水里,所以过去有的地区闹虫灾时常耍稻草龙。也有的地区在久旱少雨时,舞稻草龙。。

关于稻草龙的衍生与变革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即,由于最早期的龙是稻草制成,又因稻草花不便用火,且缺少刺激性,因而最常见的是以竹篾扎制的火龙。火龙头尾有彩绘,中部各硬栋为“龙背篼”,无皮无肉,硬栋之间仅用绳索连接。因舞动时施放烟火,易于烧伤人体,以后又改制出了头大颈长的正龙,亦称硬颈龙,它昂首而立,节内点灯,交相辉映,十分壮观,由于正龙颈长而硬,舞动不便,又改为软颈,用两种以上的色布作脊,连接各栋,而成彩龙。这种龙仍然不理想。人们总觉得它体态不全。仍需改进,根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重庆市铜梁县的老艺人们回忆,大约1924年前后,城关著名藻扎师李杰云、刘连山在彩龙的基础上每栋再增设一圈的肋骨;进而把龙身做得浑圆壮实,各栋能伸缩随意,转动自如,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有骨有肉,蜿蜒蠕动的龙,也就是我们现今常出现在舞龙大赛中的“大龙”或“蠕龙”。另外还有几种舞龙形式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4 结束语。

中国的龙文化舞龙运动凝聚观实质上是典型的“合和文化”即由集合、汇合、混合、结合到和谐、和睦、和顺、和悦、和平共处的文化。由于“和”字本身就有汇合、结合、掺和、混杂等等合在一起的意思,因此“合和文化”我们把它简称为“和”文化。合和文化的产生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界和人类本身是合和的,如天云汇聚,百川入海,氏族群居、男女结合;二是人们的和合心理,在这个地球上,弱小的生命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强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异己的,难以亲近的,既无法摆脱又无法控制。身外世界的异性和不可依赖性,使人们深感失落,心理很不平衡,于是,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种种办法包括造神的办法来和身外的异己力量相沟通,相感应,交融互渗以求合和,这是合和文化的心理基础,人类的种种合和现象,都可以视作合和心理的外化,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天象的模糊集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个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便构成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链环,在构成这个链环的过程中,人们同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相感应,同鱼、鳄、蛇、蜥、马、牛、猪、犬相沟通,使不可依赖的异己的东西有了亲和感,再以香烟、烛火、祭祀、祈祷等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亲和感。如此这般之后,人们合和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我们只所以舞龙并流传几千年就是让失落得以回升,失衡得以复平。以求得中华各民族能团结、和睦共处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小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80.。

[2] 王同江主编译. 英汉辞海[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3] 不列颠百科全书. 百科简编[M](ency clopaedia. Britannica,micropaedia)第3卷(英文版). 1975.[4] 华惠伦等. 龙[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5] 十三经注疏·周易[M]. 中华书局,1980.。

[6] 冯百跃.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M].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4.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