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根治术后用贝复济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江平,彭振挥,杨妙丽,张向红,许珉。

【关键词】 乳突根治术

【关键词】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贝复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临床资料。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例(62耳), 男19例(20耳),女39例(42耳). 年龄9~71岁,病程4 mo~35 a. 主要症状有耳内闷胀、堵塞感28耳,耳漏46耳,听力下降52耳,耳鸣18耳,耳疼31耳,眩晕6例,患侧头闷胀痛19例, 均全身和耳部应用抗生素保守治疗无效. 电测听示传导性聋13耳, 混合性聋49耳. 咽鼓管功能检查示通畅51耳,不通畅11耳. 中耳乳突薄断层扫描发现中鼓室密度增高15耳,后鼓室密度增高39耳,鼓峡部密度增高47耳,上鼓室密度增高47耳,鼓窦密度增高46耳. 听骨链不同程度吸收破坏39耳,乳突骨质破坏7耳,外耳道后上壁及鼓环破坏5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2耳全部选择常规乳突根治术,耳后骨膜下脓肿及瘘管4例做耳后切口,其余58耳做耳内切口. 乳突充分轮廓化,面神经嵴削至充分低并断桥,充分开放上鼓室及面神经隐窝,清理上鼓室、中下鼓室及鼓窦病灶,探查听骨链情况及活动度. 耳道皮肤盖于面神经嵴上,碘仿纱条填塞乳突腔. 术后切口均7 d拆线. 术后10~14 d取出耳内碘仿纱条,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40耳)和对照组20例(22耳). 治疗组患者用红霉素油膏纱条加贝复济(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常规外耳道换药术后换药时将贝复济直接喷于创面,以及喷于消毒干纱布条上, 充分均匀浸湿纱布,但药液不能太多,每次剂量约150 AU/cm2. 干纱条再加少许红霉素油膏常规换药. 对照组患者用干纱条加少许红霉素油膏常规外耳道换药. 根据创面渗出情况,每1~3 d换药一次,观察术后干耳的时间. 术后换药首先注意严格消毒,不能过多触动术腔创面;分泌物多时用消毒棉球清理干净,有肉芽异常增生时,用镊子夹除. 术后3~4 wk术腔开始机化形成结缔组织,并逐渐上皮化,3~6 wk干耳.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后伤口渗血少,创面表皮生长快,无肉芽过度增生,术后1~3 mo复诊, 均获干耳, 外耳道宽大, 全部鳞状上皮化,干耳率96.8%,获得干耳时间为(32.4±4.5) d. 对照组为(38.0±5.5) d. 经团体t检验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 说明常规乳突根治术后患者用贝复济常规外耳道换药,可明显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换药时间,提高干耳率.

2讨论。

尽管有各种改良的乳突根治术,但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仍是耳鼻喉科常规手术之一,且术后都留有术腔,术腔潮湿,肉芽生长和皮屑堆积引起炎症和不干耳[1]. 多数学者已逐渐放弃一期乳突术腔植皮 [2]. 目前认为病灶的彻底清除是术后干耳的关键[3],本组病例多数病程长,病变范围广,全部选择常规乳突根治术,在显微镜下用电钻使乳突"轮廓化",充分开放上、后鼓室,完全清除乳突、鼓窦、鼓室一切病灶,使乳突腔、鼓窦、鼓室外耳道成为一个连通的大腔,引流好,预防并发症,并且能获干耳. 贝复济为无色透明液体,为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 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的作用,是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4],能促进与创伤修复有关的所有细胞迅速增殖和分化,从而主动促进创面修复,提高愈合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创伤修复治疗新药[5]. 贝复济是国际上第一个正式批准上市的bFGF用于创伤修复的药物. 各种实验结果表明,贝复济能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5,6]. 本研究应用贝复济后,可见创面愈合明显加快,但要注意清除过度增生的肉芽组织,保证桥口和鼓峡部通畅,这对术后干耳有重要的作用.

2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