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手术治疗的体会

【关键词】 结肠癌。

左半结肠癌并发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据统计,约占结肠急症手术的85%。由于其临床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临床处理的分歧较多,尤其是手术术式的选择。我院自1991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梗阻左半结肠癌32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6~71岁,平均52.7岁,其中60岁以上18例,占全组的56.2%,病程8 h~6天,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弥漫性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以肠梗阻收住入院。20例患者有便血及黏液便史(62.5%),14例患者体重明显消瘦(43.8%)。肿瘤部位:癌肿位于结肠脾曲4例(12.5%),降结肠14例(43.8%),乙状结肠10例(31.3%),直肠上端4例(12.5%)。按Dukes分期:B期4例(12.5%),C1期10例(31.3%),C2期16例(50.0%),D期2例(6.3%)。

1.2 治疗方法 具体方法有:(1)术前处理:除各种必要的术前常规检查外,给予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并且低压清洁灌肠,以清洁梗阻部位以下肠段,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补充血容量,给予抗生素治疗。(2)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1例,21例择期手术;行Ⅰ期手术22例,行Ⅱ期手术8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术2例。Ⅰ期手术方法:①术中发现肿瘤粘连侵犯较轻,探查肝、脾、淋巴结,发现无异常时术中行Ⅰ期手术。②先将阑尾切除,在阑尾残端内插入大号气囊导尿管于结肠腔内,再在肿块近端1~6 cm 的肠壁上做一切口,置入较粗的导管,外侧一端接入手术床边的大号的引流袋并固定。两管放好后,用生理盐水从导尿管注入肠腔,由另一管引出,反复灌洗,直至引流液变清,再以络合碘和甲硝唑分别灌洗。③肿瘤根治切除切除前要观察肠管、系膜的血运情况,决定切除的范围。结肠吻合要“上空、下通、口正”,吻合前近端肠管要充分排气,吻合口远端保证通畅,吻合口对合要良好。手术后要放置肛管,每日扩肛1~2次,至肛门自然排气为止。Ⅱ期手术手术方法: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二期消化道重建,单纯结肠造瘘、二期肿瘤切除术等。

1.3 结果。

1.3.1 病理类型 腺癌23例,黏液癌4例,未分化癌5例。

1.3.2 疗效及术后并发症 治愈出院31例(96.9%);因中毒性休克,败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衰竭死亡1例;全组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随访24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1%、32%。

2 讨论。

结肠癌在我国男女患者肿瘤发生率占第2、3位,而左半结肠癌约占结肠癌发生率的54%左右[1]。结肠癌致肠梗阻是癌肿致肠腔狭窄性梗阻,一般是肿瘤的晚期,患者失去有效的治疗的时机。由于回盲瓣的特殊解剖结构,使结肠梗阻成为一种闭袢性梗阻左半结肠直径小、弹性差,以干粪便为主的肠内容物较难通过肿瘤引起的狭窄,肠段易较早地发生梗阻。故文献中报道结肠梗阻左半结肠区为最多,占53.15%[2]。左半结肠梗阻常因闭袢性肠梗阻肠壁血供不佳,肠腔内粪块积滞、肠内感染严重、肠壁水肿而术前又不能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故影响Ⅰ期切除吻合左半结肠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发生并发症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1)结肠癌伴梗阻患者常有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左半结肠血供差,侧支血管相对较少,易发生肠缺血;(3)常为闭袢性肠梗阻梗阻近端肠管扩张严重、肠壁水肿,不易愈合;(4)结肠内较多粪便及气体者术后易发生腹胀甚至发生肠吻合口瘘,夏德生等报道死亡率可高达25%~45%[3]。

术前准备:结肠梗阻术前准备,对于治疗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入院后常规胃肠减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抗生素使用,补充水、电解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