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沃克国外研究综述

摘 要:玛格丽特·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诗人、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她的作品契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革命性。然而,在美国国内对她的研究相对偏少,她被称作“最不为人知的著名人物”。本文从沃克所处背景及其创作沃克诗歌沃克小说《欢乐》(Jubilee)三个方面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做简要评述。对于玛格丽特·沃克研究,期待更多研究者尤其是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玛格丽特·沃克;国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1—0028—06。

玛格丽特·沃克(1915—1998)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沃克一生共出版过十多部作品,包括五部诗集、一部小说、两本论文集、两部谈话录和一部理查德·赖特传记。其中诗集《献给我的人民》(For My People, 1942)为她赢得耶鲁大学青年诗人奖,这部诗集连同它的同名诗,很快成为一部美国经典。沃克的唯一一部小说《欢乐》(1966)出版后引起轰动,销量超百万册,曾被翻译成七国语言,该书的出版是美国女性黑人作家开始新奴隶叙述的标志,一些学者把该小说看作是黑人女性作家对白人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飘》(Gone with the Wind)的回应。有学者认为,《欢乐》应该像赖特的《土生子》(The Native Son)、艾丽斯·沃克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一样成为美国文学经典。沃克创作文学思想影响着当代其他美国非裔文学作家,如托尼·莫里森、欧内斯特·盖恩斯、索妮亚·桑切斯、阿米里·巴拉卡、尼基·乔瓦尼、爱丽丝·沃克等。但沃克的作品及思想在海内外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唐纳德·吉布森(Donald B. Gibson)在编写《现代黑人诗人》(Modern Black Poet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1973)时说,“沃克是位著名诗人,但却找不到多少关于她的评论文章”(Gibson, 1973: 167)。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沃克的挚友尼基·乔凡尼(Nikki Giovanni)曾最先评论道:“玛格丽特·沃克通过她爱的箴言,向其人民的未来发出挑战,单枪匹马地颠覆了诗歌传统,她是一位最不为人知的著名人物”(quoted in Graham, 2001: Preface xi)。可以说,沃克研究文学界和学术界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富矿。

1. 对沃克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研究

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人生经历和情感的自然流露,玛格丽特·沃克丰富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研究沃克所处的时代和她的人生体验,对宏观把握沃克创作以及深入研究沃克的作品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美国国内,沃克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体现在专著这一部分的缺失上,而对沃克生平及创作研究的专著到2014年才姗姗来迟。2014年卡罗琳·J·布朗(Carolyn J. Brown)出版了沃克的传记《自我生命之歌——玛格丽特·沃克传记》(Song of My Life: A Biography of Margaret Walker),它以时间为坐标,以地点和事件为标示点,依次记述了沃克的童年、新奥尔良和芝加哥接受的教育、离开西北大学后在芝加哥的生活、在爱荷华《献给我的人民》的创作、《欢乐》的创作玛格丽特·沃克·亚历山大国家研究中心的成立、打官司、晚年生活等。这部传记记录和讲述了沃克生命历程中的大小故事,重点回顾了沃克在动荡的三十年代以及大革命时期的艰辛,并罗列出对沃克文学启蒙和创作生涯有过重大影响的几位人物,为了解沃克沃克研究提供了比较翔实可信的资料。威廉·R·菲利斯(William R. Ferris)曾评论道:“此书无比精彩地介绍了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一位伟大人物,在其漫长且多产的一生中,玛格丽特·沃克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教育家、母亲。卡罗琳·布朗为我们了解沃克一生的斗争以及她骄人的成就打开了一扇独特的视窗。”(Brown, 2014: bottom page)这本传记不仅系统地介绍了沃克的人生经历,也为对沃克本人的一系列评价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佐证。正如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所评论的,“玛格丽特·沃克保留了我们民族最深沉、也最美好的声音,这种声音通过历史度量,因视觉而具有音乐性,这声音让我们鲜活、理智、强大,富于反抗的勇气和爱的信心。”(Brown, 2014: 97)。

杜阿·阿伯德尔哈菲兹·哈马达(Doaa Abdelhafez Hamada)的《这是她的世纪——玛格丽特·沃克作品研究》(This is Her Century: A Study of Margaret Walker’s Work, 2013),按照编年史的顺序研究沃克文学创作背景,以及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沃克及其作品。作者认为,沃克继承了非洲及加勒比祖先的文化遗产,同时受到源自欧洲、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文化的熏陶,她还阅读欧洲及俄罗斯文学,欧洲传统对沃克作品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文学。但她的诗作不是用语言对情感的浪漫表述,它包含因非裔民族的悲惨生活和历史而产生的反抗。作者还认为,三四十年代的大萧条和共产主义信条影响了沃克诗歌创作,女性主义暗流以及种族、阶级思想也在沃克当时的诗歌,尤其是她的《献给我的人民》中得到体现。作者还论述了五六十年代沃克小说《欢乐》中的新奴隶叙述,认为它描述的历史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虽然写的是19世纪60年代的历史,但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与沃克创作小说主体的50、60年代相关,与那个历史时期的民权运动、黑人权利运动、黑人艺术运动相联系。作者还探讨了沃克这部以女性为中心的小说中的种族问题。在作者看来,七八十年代的妇女运动深深影响了沃克,她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与该运动密不可分,沃克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主题贯穿这一时期的诗歌,让沃克对自己的性属身份更加明朗。哈马达的这部专著,以时间为轴线,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读了沃克作品与她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为读者阐释了沃克诗歌小说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如文学、种族、阶级、性属、身份等。

在南希·伯克(Nancy Berke)的著作《左翼女性诗人:罗拉·里奇、吉纳维芙·塔格特、玛格丽特·沃克》(2001)中,其《序言》的副标题是“被湮灭的历史里被湮灭的历史”(“The Buried History within the Buried History”)。作者挑选这三位作家,他们相同的标签是:诗人、女性、左翼作家、被湮灭等。作者在论述沃克部分的标题是“来到芝加哥的女孩——玛格丽特·沃克的《献给我的人民》中的政治文化及迁移”。作者在文中主要以沃克40年代发表的具有强烈时代性和政治性、竭力为黑人种族呐喊的代表性诗集为研究对象,以种族、性属、南方文化、共产主义等为符码,解读了诗集中不同诗歌代表的政治寓言,如战前30年里从南方前往北方的200万黑人的背井离乡,经济大萧条给黑人的雪上加霜,黑人女性的觉醒。伯克在单一的政治维度中,深入解读了沃克黑人所写的红色诗歌,为沃克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该书中的沃克并非作者研究的全部,对沃克研究仅占全书三分之一的份量,因此,它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沃克研究专著。

在另外一些著作中,将沃克作为美国非裔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而提及的情况较多,但沃克在其中均为匆匆过客。例如贝纳德·W·贝尔(Bernard W. Bell)在《非裔美国小说及其传统》(1987)、《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2007)中都用一定篇幅论及沃克;在沃克的学生、沃克研究专家玛丽艾玛·格雷厄姆(Maryemma Graham)主编的论文集《剑桥非裔美国小说指南》(2004)中,所选入的阿什拉夫·拉什迪(Ashraf H.A. Rushdy)的论文《新奴隶叙述》(The Neo—Slave Narrative),多次以沃克的《欢乐》为例,说明新奴隶叙述这一叙事方式。但由于这些研究都只仅仅作为这些著作的一个分子,对沃克研究尤其是对新奴隶叙述特点的分析都只是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并未达到全面、具体、详实的程度。

与专著比较而言,论及玛格丽特·沃克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的学术论文则相对丰富一些。如玛丽艾玛·格雷厄姆的《我要写作,我要写我的人民之歌——玛格丽特·沃克的登场》,介绍了沃克走上写作道路的历程,包括她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沃克家庭环境等对她文学道路的影响。乔伊斯·佩蒂斯(Joyce Pettis)的《玛格丽特·沃克——南方黑人女性作家》(Margaret Walker:Black Woman Writer of the South)从历史、政治、种族、家庭等层面阐释了美国南方与沃克文学作品及创作的密切联系。梅丽莎·沃克(Melissa Walker)的《从山顶而下》(“Down from the Mountaintop”)论述了沃克所处时代中的历史因素、家庭背景等与小说《欢乐》的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敏露丝·葛文(Miose C. Gwin)的《玛格丽特·沃克的人道主义巧妙设计:革命、远见、历史》,探讨了沃克作品对种族、性属、文化等现实问题的颠覆和人道主义构想。

2. 对沃克诗歌研究

斯蒂芬·文森特·贝内特(Stephen Vincent Benet)曾在《献给我的人民》的前言中高度赞扬沃克,认为“她的诗歌控制情感适度,语言带有圣经诗体的起伏感”(Worley, 1993: 234)。沃克诗歌带有浓重的圣经和布道色彩,诗行中充满了种族意识和社会反抗,反映了大萧条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文学基调,其创作风格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国非裔诗人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美国国内对沃克诗歌研究的专著几乎没有,主要成果集中在学术论文上,而这些论文大多阐释了沃克诗歌中的黑人历史与文化。如R·巴克斯特·米勒(R. Baxter Miller)的《玛格丽特·沃克“镌刻的声名”:南方历史下的文学和圣经再创》① 论述了沃克因受宗教影响,在其诗歌中创造了一种宗教平衡,即实现了基督教信仰和人道主义的结合,凸显出黑人信仰的主题。尤金妮亚·科利尔(Eugenia Collier)的《鲜血浇灌的土地:玛格丽特·沃克诗歌中的神秘元素和仪式》(“Fields Watered with Blood: Myth and Ritual in the Poetry of Margaret Walker”)通过分析沃克诗中与民族记忆相关的典型意象,表现了沃克黑人神话和黑人仪式的情结,从更广阔的灵魂和神话的角度展现黑人群体的特性。埃莉诺·W·特雷勒(Eleanor Traylor)的《“更勇敢的突破方式”:玛格丽特·沃克的世纪之诗》(‘Bolder Measures Crashing Through’: Margaret Walker’s Poem of the Century”)论述了沃克在充满焦虑、恐惧和仇恨的世界中坚持更大胆、更自由、更成熟的艺术表现和叙述形式,并实现了非裔诗意语言和形象的重联。B·迪利亚·巴克(B. Dilla Buckner)的《玛格丽特·沃克诗歌中的民族元素》(Folkloric Elements in Margaret Walker’s Poetry)分析了沃克诗中的民族元素,如典型的传统动物形象、巫师等,力证沃克是一位深深扎根于非裔传统的民间诗人。托美克·R·阿什弗(Tomeiko R. Ashford)的《表演的社区:玛格丽特·沃克的诗意的“民间语言”》(Performing Community: Margaret Walker’s Use of Poetic ‘Folk Voice’)从民谣和自由诗两种叙述形式出发,证实了沃克诗歌创作中通过采用民间习语和文化传统、以口头叙述的形式将黑人民族的共同经历化为永恒。伊卡特里尼·乔古达齐(Ekaterini Georgoudaki)的《玛格丽特·沃克诗歌中的南方:港湾与忧伤家园》(The South in Margaret Walker’s Poetry: Harbor and Sorrow Home)论述了沃克诗歌中体现的对南方的矛盾情感,即她无法在南方自然景观带来的归属感与南方种族仇恨引发的社会矛盾之间实现平衡。杰瑞·沃德(Jerry W. Ward Jr.)的《献给我的人民:关于视觉记忆和阐释的解读》(For My People: Notes on Visual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创新地探讨了印刷、排版、页面布局、插图、照片等视觉信息对解读沃克诗歌的影响。另外还有弗洛伦斯·豪(Florence Howe)的《历史的诗人,远见的诗人:评<这是我的世纪>》(Poet of History, Poet of Vision: A Review of This Is My Century)等评议性论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