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繁殖期杀菌剂抑菌剂联用的可能性,降低细菌内毒素的释放量,改善临床感染症状。方法:采用微生物井式扩散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藤黄八叠球菌作菌悬液氨苄西林红霉素标准品为模型药物,测定两者合用后的抑菌圈。结果:两种抗生素联用后的抑菌圈与氨苄西林单用的抑菌圈相当(P0.05)。结论:抑菌剂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并不降低繁殖期杀菌剂的杀菌效能,联用时应以同时合用或杀菌剂后使用抑菌剂为宜。

【关键词】 氨苄西林红霉素抑菌圈,藤黄八叠球菌。

繁殖期杀菌剂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会引起内毒素大量释放,导致临床症状加剧[1]。繁殖期杀菌剂抑菌剂联用历来被认为是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2],原因是抑菌剂抑制细菌的生长无法使繁殖期杀菌剂起到杀菌作用,从而使联用失去意义。繁殖期杀菌剂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发挥抗菌作用时与细胞外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细胞壁合成受阻,最后细菌破裂死亡。抑菌剂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其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致细菌死亡。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实验研究证明繁殖期杀菌剂抑菌剂联用不合理。

1 材料。

氨苄西林标准品(甘肃省药品检验所,4109402),红霉素标准品(甘肃省药品检验所,1303072001 14),10 μL微量进样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医疗器械七厂),藤黄八叠球菌(甘肃省药品检验所,28001)。

2 方法。

2.1 Ⅱ号培养基及灭菌缓冲液(pH=6.8)的制备[3]。

2.2 菌悬液制备[4] 取已分离出的单个菌落接种于试管斜面上,在30 ℃恒温箱培养24 h。取上述菌种,分别接种于2个扁瓶斜面上,置30 ℃恒温箱培养,一斜面培养24 h(代表生长期相同组);另一斜面分别间隔6 h接种2次培养至24 h(代表生长期不同组);各用100 mL灭菌缓冲液将已培养好的斜面菌苔洗下,备用。

2.3 菌碟的制备[4]。

将Ⅱ号培养基适量加热融化后,冷至50 ℃左右,在无菌条件下加入细菌悬液适量(1%,菌悬液体积×100/培养基体积%),摇匀后趁热吸取18 mL注入水平台上的玻璃培养皿(Ф=9 cm)中,待冷凝后用角膜环钻(Ф=3 mm)在同一圆周上打若干个孔, 孔距适当, 倒置备用。

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标准品适量,用灭菌水溶解制备贮备液(100 μg/mL),取贮备液适量用水稀释至红霉素为2 μg/mL、4 μg/mL;氨苄西林为0.5 μg/mL、1.0 μg/mL浓度备用。取4 μg/mL 红霉素、1.0 μg/mL 氨苄西林各1 mL混合使红霉素的浓度为2 μg/mL,氨苄西林的浓度为0.5 μg/mL(混合液)。

2.5 实验方法[5]。

无菌条件下在菌碟孔中分别点样,点样量为10 μL,平行实验菌碟为6 个,置恒温箱中(30 ℃)培养16~18 h后取出,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2.5.1 氨苄西林红霉素联用对生长期相同细菌的影响 依“2.2”、“2.3”制备两种细菌悬液和菌碟,每碟打四个孔,分别注入10 μL灭菌水、2 μg/mL 红霉素、0.5 μg/mL氨苄西林及混合液,依“2.5”法试验。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