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市场失灵的表征分析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不是引入市场机制后,就一切都依靠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呢?是不是有了市场调节后,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呢?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失灵一词源于西方经济学,是指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场合或领域,市场机制丧失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把它定义为“在一个价格体系中阻碍资源有效配置的不完全性。”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将会使用其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地生产出有用的物品和劳务。但是,在存在垄断、污染或相似的市场失灵的地方,看不见的手的显著效率特征可能遭受破坏。

现阶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在自由经济条件下个人都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不能保证其经济行为不影响社会整体利益,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其运作效率是建立在一些假设条件之下的,当条件不能满足或不完善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作用在不断扩大,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逐步表现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刺激消费成为我国经济近年来的一个主题。积压物资的日益增多,成了企业三角债清偿难的一大主因。早在1996年底,我国的积压物资价值已达5000多亿元。按照一般常规,在过剩状态下,买方会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生产领域中会逐渐优胜劣汰,流通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会不断强化。但我国市场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买方有主动选择权的格局,消费者主权缺失,这与发达国家商品过剩状态的买方地位完全不同。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目前的商品供需结构密切相关:如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社会保险这类商品与服务,市场完全商品的供给者倾斜,买方没有主动选择权,这些行业存在普遍的无效率与浪费,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低劣,尤其是教育费用与医疗费用近年来大幅度上涨,已大大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究其原因,这些商品与服务基本属于垄断性“商品”或服务,且不管经济形势怎样百姓都要消费。

再如住房,我国人民的住房水平人均只有8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这些年来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但因房地产业是个寻租行为泛滥的行业,房价因此居高不下,为居民年收入的12倍以上,所以房地产业产生了巨大的供需缺口: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7200万平方米商品房卖不出;另一方面,居民无房可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因为房地产业完全进入一种“政策性陷阱”:开发商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贷款来自银行,房地产价格只要一日不降,开发商的账面资产价值就能保值,经营者的业绩也会保留。目前有人主张债权转股权,为欠债者开了一条新通道,所以这一政策性陷阱越挖越深。

另外,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进一些项目,如汽车行业。前两年,各地都将发展汽车行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这一行业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事实上,90%以上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还根本未能进入这一层次:养车费包括车险、养路费、汽油、维修、停车费等等,一般国产车每月都在1500元~2000元之间,大大超越了一般人的消费能力。而且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都存在交通拥挤的情况,如果再盲目发展私人用车,不仅会加重本就拥挤不堪的城市交通压力,还有能源供应与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还有一类在城市已达到市场饱和而部分农村因受基础设施的影响,或者不购买,或者无力购买的产品,如电冰箱、电视、洗衣机、微波炉、电脑、空调、摩托车等,由于地方利益牵引,重复投资,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存在严重的产品过剩,生产这些产品的行业,早已引入竞争机制,企业一方面面临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目前这方面的市场供给的主体对象,主要定位于有购买力的人群进行升级换代。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