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的纠结】蔡姓

冲绳,是个很纠结的地方,本来属于中国领土,1972年,由美国单方面移交日本,中国至今仍未予承认。

蔡姓与这个地方因缘很深。

明嘉靖十二年(1533)五月,琉球长史蔡廷美率三十余人,来到福州,迎请天朝册封使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高澄赴中山国。

蔡廷美一行此来,事出有因。

七年前,琉球王尚真薨,当年年底,王世子尚清便向北京朝廷上表,请求袭封琉球王。

自明洪武五年,杨载奉命诏谕琉球之后,每逢琉球王薨,世子都报告朝廷,依朝鲜惯例请求吊祭册立。

一年后,嘉靖十三年五月初五,册封使的大船终于在广石祭海出发。

这一天北风大作,昼昏如夕,三天后才出海口,与蔡廷美的小船一前一后向东驶去。

两天之后,五月初十,风向变了,有利航行,陈侃后来在《使事纪略》中记载这一天,“十日,南风甚迅,船行如飞,过平嘉山、钓鱼屿、黄花屿、赤屿,目不暇接。

兼三日之程,则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

十一日至夕,始见古米山,问知琉球境内,夷人舞于舟,喜达家乡。

”   明朝给事中陈侃蔡廷美陪同的这次赴琉球册封,在历史上并不重要,仅仅是难以胜数的众多册封中普通的一次。

陈侃事后这一条记录,却在四百多年后,成为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有力证据,证明古米山才是琉球的边界,同时也证明最晚在477年前,中国人已经为钓鱼岛诸岛命名了。

因而在今天,陈侃蔡廷美的这次旅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蔡廷美是什么人?琉球何以有蔡氏?琉球正史《中山世谱》则从另一角度证明,钓鱼岛历史上不属于琉球

这部史书的作者是蔡泽、蔡温父子,他们父子与蔡廷美又是什么关系?他们与大陆的蔡氏同宗共祖吗?   回答这些问题,还应从蔡氏源流谈起。

以国立姓足迹清晰   蔡氏以国为氏,但蔡国有两次受封,三次迁都。

郑樵所撰《氏族略》云:   “武王平天下封功臣、兄弟,乃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商余民。

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周公以王命伐之,杀管叔,而放蔡叔,舆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商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商祀;其二封康叔为卫君。

蔡君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改德率行,周公闻之,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   武王死后,周公伐管、蔡是历史上一件著名的大事。

蔡侯叔度,是周文王的第十四子,姬姓,武王和周公的同母弟弟。

蔡叔之子胡,又一次被封于蔡,继承蔡叔的余脉,就是后世所称的蔡仲。

因为蔡叔不贤,而蔡仲有德行,所以蔡氏后裔大多奉蔡仲为先祖。

但是《氏族略》所记载的蔡国,并非最早的蔡国

早在前朝殷商时代(也许更早),便有姑姓的一支部落因从事祭祀,立国为蔡(蔡字,从祭,此二字古同)。

这个蔡国,也曾有过迁徙,自今日河南中牟迁至长垣。

武王灭商后,姑姓蔡人失国,北迁至今河北邢台的蔡河一带。

而另一支姑姓蔡人则南迁至今湖北黄梅蔡山。

而叔度受封的蔡国,就是姑姓蔡人当初的家园,今中牟一带。

蔡仲第二次受封蔡国,则改在了今河南上蔡。

蔡国屡受南方的楚国压迫,春秋之初迁都至新蔡,春秋之末,迁至下蔡(今安徽凤台)。

蔡国乱政,有一支南下投奔楚国,定居于今枣阳一带的蔡阳。

最终蔡国为楚国所灭,徙蔡人于汉阳一带的蔡甸。

至此,蔡国灭亡,春秋后相承二十六世,子孙遂以国为姓。

纵观蔡国历史,蔡河、蔡山、上蔡、新蔡、下蔡、蔡甸这些地名,给人印象深刻。

两三千年以后,这些地名几乎都还存在,密切地、鲜明地注释着蔡氏的历史。

这种情况,在其他姓氏的历史中不曾有过。

望族从北转南   由此可以确认,汉人蔡姓基本上由最初的两支组成,一支源于姑姓,一支源于姬姓。

以国为姓的蔡氏,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晋国的蔡墨。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秋,龙见于绛郊。

魏献子问于蔡墨”。

其他记载中还有言“蔡史墨”、“史墨”、“史黯”者,杨伯峻先生认为,这是同一个人,“其人姓蔡,官大史,墨其名,黯其字,默则同音假借”。

蔡墨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其时下蔡的蔡国还没有灭亡,他也许是姑姓蔡氏

稍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详细记载了燕人蔡泽的事迹。

蔡泽本是燕国人,生活在秦昭王到秦始皇的时代,著名的善土。

入秦后,初拜客卿,后拜相,又称纲成君。

这个时代,虽然姬姓的蔡国也已经灭亡,但蔡泽出自遥远的北方燕国,可能也是姑姓蔡人后裔。

唐代,又有两次中原移民迁至福建,蔡姓乃其中主要姓氏。

至此,长江以南的蔡氏大致完成了延续至今的布局。

迄于宋代,蔡姓人口计约44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36位。

此时蔡氏人口中的半数以上居于闽、鲁、豫三地,其中居于福建者最多,占当时福建人口的2%,而赣、浙、冀、鄂、苏五省蔡氏则占三分一。

宋代最著名的蔡氏人物,当首推北宋蔡京。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他的反面形象因小说《水浒》而广为人知。

蔡京的书法造诣极高,北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蔡本指蔡京,后世因蔡京人品奸恶,因人废字,遂以同出仙游的蔡襄易之。

蔡襄,字君谟,人品高尚,书法造诣也高,《宋史》本传载:“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死后谥忠惠公。

因而后世东南一带蔡氏往往以蔡君谟为先祖。

与日本人的纠结      明代,蔡姓人口约有46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49%,排在第46位。

此时蔡氏人口中的六成以上居于浙、赣、闽、苏四省,其中居于浙江者最多,占蔡姓人口的两成。

此外,居于粤、湘两省则占15%。

至此,可以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了。

琉球使臣蔡廷美,本系福建蔡氏

洪武三十一年(1398,久米村仪间家《蔡氏家谱》作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明太祖赐琉球王“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户,以使贡使、行人来往”(见《殊域周咨录》卷四),这就是所谓“赐姓三十六户”,他们主要负责琉球与大陆朝廷的联络、贸易。

三十六姓中,蔡姓排在第一位,名为蔡崇

现存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的《蔡氏家谱抄》中记载:“元祖讳崇,号升亭,行二,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乃宋朝鼎甲端明殿大学士忠惠公讳襄字君谟六世孙也。

”   但是,蔡崇东渡琉球中山时,二十七岁,而蔡谟五十六岁时,卒于治平四年(1067),三百多年之间,仅隔五代人,显然绝无可能。

这种时间上的荒悖,常见诸各姓家谱中,不必细究。

因为小宗记谱法,以六世祖为始祖,所以所谓“六世孙”,大致即略指后裔子孙而已。

福建境内的蔡氏家谱,一般记载着蔡襄是南唐司空蔡用元的“六世孙”,而自蔡用元入闽至蔡襄出生之间仅有七十五年,所以此“六世孙”,也仅作“后裔子孙”解。

蔡用元、蔡用明兄弟,一般被认为是自浙江迁往福建蔡氏肇迁始祖,于是这位蔡用元当然就是南渡蔡谟的“六世孙”。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琉球蔡氏与中原济阳蔡氏的血统关系。

迎请陈侃的长史蔡廷美,乃琉球蔡氏的肇迁始祖蔡崇的五世孙。

而编纂《中山纪历》的蔡温,任琉球的国师兼法司(相当于宰相职),则是蔡崇另一支的第十一世孙。

他们最初以天朝侨民的身份居住在琉球,后来一部分落叶归根,回到了大陆,另一部分人长久地成为了琉球人。

近代蔡氏人物   ◎蔡锷(1882~1916),谱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早年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就读时务学堂、南洋公学、东京大同、横滨商业、成城陆军士官诸校,归国后于云南响应武昌起义,袁士凯称帝后,首倡护国,发动护国战争。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湖南湘乡人。

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与毛泽东结为挚友,共同组建新民学会,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蔡畅(1900~1990)蔡和森胞妹,原名咸熙,卓越的妇女运动领导人,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等职。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罗定人。

北伐名将,1932年率十九路军进行凇沪抗战,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在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蔡永祥(1948~1966),安徽肥东人,与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齐名的烈士。

文革前,他守卫钱塘江大桥时,为排除桥上一根枕木,保护一列南昌开往北京的火车而献出生命。

◎蔡振华,1961年生于江苏无锡。

世界乒乓球运动史上的著名人物,现任中国乒协、羽协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体育总局副局长。

蔡氏与蔡林氏      蔡和森蔡畅兄妹,并非蔡氏后裔,本系福建林氏,其先祖名林启秀,康熙十年从其祖母之侄蔡开臣,自闽至湘乡习商。

开臣娶妇无子,视启秀如己出。

开臣弃世,启秀笃念恩义,遂以蔡为氏。

后兼祖蔡林两氏,而为蔡林氏,至蔡氏兄妹,则以蔡为氏。

自康熙至民国,蔡林氏俨然成为一个小小的姓氏。

1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