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产品的内部控制研究——中航油事件引发的内控思考(下)

(3)案例对比 本节尝试以COSO框架的要素为出发点,结合近年内中外 企业衍生产品交易中失手的案例,对比中航油事件,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提出衍生 金融 工具内部控制的 方法 。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巴林银行倒闭,住友事件中航油被迫重组到国储铜事件,我们在关注事件发生的始末的同时,一定会注意到其间反复出现的交易员的名字。里森、滨中泰男、陈久霖、刘其兵,他们无一不是扮演着交易员的角色,出事前都是“明星交易员”,个人 简历 上都曾有过显赫的战绩,都由平等的团队成员,最后演变成了独揽交易大权和几个部门的控制人。对风险也是乐于接受,甚至早已视风险如生活的一部分了。正是这些常年在风口浪尖工作的人对风险的麻痹,加上利益的诱惑和个人私欲的膨胀,最终将企业至于万劫不复之地。住友事件中,滨中泰男假借公司的名义以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还要求经纪公司非法提供虚假交易证明,他这种未经授权参与期铜交易的行为本身就应当引起相关人员重视。中航油事件中的陈久霖,参与国内法规明令禁止的投机性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未经过总公司的批准擅自扩大业务范围,违规从事场外石油指数期权交易。而我国作为缺铜国,严格来讲只能买不能卖,但刘其兵还是把20万吨期铜空单抛向了市场。在这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每起事件的发生,都是交易人员无视规章制度,越权甚至非法参与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结果。事实上,自从住友事件暴露以来,业内关于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关注如何约束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从而避免由个人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是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内部控制最值得重视的环节。

这些案例中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即不论是做多还是做空,头寸都非常巨大。据当时业界人士估计,1994—1996年期间,滨中泰男控制的铜期货头寸在100—200万吨之间。而其更因经常控制着伦敦铜市场5%以上的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而获得“百分之五先生”称号。2003年—2004年中航油事件发生时,中航油在伦敦、新加坡、美国的期货、期权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直到亏损巨大,资金链断裂,主管领导还不清楚公司究竟有多少头寸、有多大风险。搞垮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同样违规在日本利率期货交易中建立了大量的短期头寸并在日本股指—日经指数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中建立了巨额的长期头寸。国储风波依然如此,20万吨铜空头头寸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既然这些头寸大到将企业置于巨大的风险敞口之中,为什么这些仓单会被抛向市场,期间数月无人查知,是查不了还是不能查不愿查,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了。归根结底,还是组织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内部监管缺位,内部控制出现的 问题 和漏洞可见一斑。

尽管各起事件具有很多共性,但是他们在内部控制的不力上又各有各的不同。巴林银行的内部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是最后把它逼上绝路的原因。交易员的奖金同他所赚取的利润相挂钩,而一旦一笔交易成功,会有很多人从中得利。既然衍生交易本身就是一场很大的赌博,里森又是为银行赚过大把钞票的各中高手,那何不让其放手一博,到时自己只要坐收渔利,何乐不为。对国储局来说,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我国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航油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果切实按照这个《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手册》规定的 内容 执行内部控制的话,那么公司绝不会面临被迫重组的境地。然而,这套风险管理体系犹如形同虚设。中航油内部流传着一句话,相当准确地评价了公司的内部控制:“陈久霖就是中航油”。这样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类似一纸空文,内部的汇报对于管理层来说就是摆设。所以,COSO将环境控制置于几个组成要素之首,因其是 影响 内部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任何企业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战术的实现。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最后,各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发人深思。巴林银行因为是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它若倒闭会对英国的金融业和整体 经济 产生影响。所以当巴林银行的亏损足以冲销它的资产,而合约尚未到期的时候,它还苦苦支撑让仓位继续开着,英格兰银行则四处奔走与各方谈判力保这家英国伦敦城内 历史 最久、声名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但是当亏损进一步扩大,英格兰银行不再对其施救,一方面是因为亏损额实在巨大,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表明中央银行的态度,使巴林银行的倒闭对其他金融机构有一种警示的作用。国储铜事件发生时,国储局也是通过拍卖期铜积极打压铜价的方式以期将亏损降到最低。最令人咋舌的是中航油的处理,2004年亏损出现的时候,中航油分别于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 即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盘口,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交易过程中还出现了擅自挪用备用信用证的行为。这些操作不仅瞒过了总公司、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甚至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及当局都对此一无所知。至2004年10月3日陈久霖开始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如果那时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 研究 ,其后又在“请示”问题上一再耽搁。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因此丧失。可以说,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责任不能归咎于陈久霖一人,中航油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这是我国国企粗放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必然结果。更进一步提醒我们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有效执行它的必要。

毕业论文。

五、金融衍生工具控制风险成因和方法 毕业论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风险成因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金融创新产品, 发展 迅猛,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国内外诸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最后发生亏损的事件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力。 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风险成因,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规避。           (1)主观方面: 首先,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识薄弱。 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常常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这一特点使内部控制制度所依赖的授权、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理念在实践中难以有效贯彻。一方面,战略规划一般由企业最高层管理当局作出,从而使投资战略的制定者、交易规模的授权者和交易过程的监督者发生混淆;另一方面,企业衍生金融市场所赚取的利润可以增加企业的业绩,使管理人员的报酬增加或为管理人员的个人资力增加砝码,高层管理人员漠视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高度风险性,而仅仅为其高收益所迷惑,表现为无视明显的警告信号和听任内部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混乱。而当企业衍生产品上出现亏损的情况时,衍生市场瞬息变换及其蕴涵的巨大风险衍生金融产品操作的失败提供了借口。 论文代写 其次,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增大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在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中,交易员的奖金主要由其所赚的利润决定,这当然会倾向于加强交易员过分冒险的赌博心理。相应地,内部审计人员的报酬就显得相当低了,这一局面使得一流的人才不愿从事审计之类监管工作,这样一来,内部监管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此外,对交易员的行为缺少有效制约还与相关人员可以从其冒险行为中获益有关,正如里森在事后为自己辩解时所说:“许多人知道我所进行的交易,但为什么没人阻止我呢?因为如果赌赢了,会有不少人受益。”言外之意是责任不该由他一个人承担,大家都有份,这便可以说是道出了部分实情。 第三,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 从巴林银行重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里森,放纵他一人同时负责交易和结算,自己监督自己,随意改写交易记录来掩盖风险或亏损,到国储铜事件中刘其兵把10-20吨期铜空单抛向市场,其间数月之长,无人查知!而巴林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却受到严格限制,划定范围,不允许他们涉足某些业务。这些明显违反内部控制条例的行为真真切切地存在于这些微观金融主体之中,可以说,每起事件的爆发,都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内部控制漏洞百出的机构所致。 代写论文。

(2)客观方面: 首先,内部控制对象本身的特点。 由于公认的衍生交易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某种“投机性”,所以,事先往往难以判断交易员的操作是否失当,为交易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提供了理由,其他处于控制地位的管理人员可能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因信息不对称而不能理解与投资对象相联系的风险性质。这就使得衍生工具容易被人为操纵,而管理人员没有权限或无法深入某些业务当中。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不需要净初始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与那些预期对市场条件有类似反映的其他合同相比要少,这就使传统的通过设定现金支出权限对投资进行内部控制的方法对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完全或部分失效。例如期货交易、利率掉期交易等,参与者只须少量、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就可建立大额的交易头寸,极易产生信用风险。 第二,COSO框架下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内部控制也一样,它存在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a)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b)受人为错误的影响;c)受串通舞弊的限制;d)受管理越权的限制;e)受制度滞后的限制。 总之,内部控制不是万能的“保险”系统,其作用只能是“合理保证”。正如COSO报告所说:“不论设计及执行多么完美,内部控制都只能为管理层及董事会提供达成企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目标达成的可能性还受到内部控制的先天条件的限制。”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二)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的方法 基于以上这些案例的对比和分析,笔者对衍生金融产品的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这些建议是在中航油事件发生以后,剖析了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源与过程,做的一个初步尝试。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六个方面并不是内部控制的全部,而是基于中航油事件,引起我们关注的衍生金融品交易内部控制中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正在从事或者将要从事金融衍生交易企业提供借鉴和帮助,更好的发挥衍生产品转移风险的作用。 首先,进行人员控制,尤其是对高层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掌控。一方面要限制交易员的权限,一旦超过某种界限,就应对其进一步的行为加以禁止,这与交易员的自主性或主导地位其实并不矛盾,现实往往是对交易员的限制不够。另一方面应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这是巴林银行事件中航油事件带给业界的共同启示。经调查,在72%案例中的CEO、43%案例中的CFO(首席财务官)与虚假财务报告有关,在83%的案例中单独或同时有CEO、CFO与虚像财务报告有关。在我国大部分国企当中,都存在“人治”现象,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建议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毕业论文 其次,监督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应该说,任何一个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否则,公司是无法正常运行的。我们查看以前的案例,会发现公司在设计内部控制时,都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的,而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则缺乏应有的措施。建议组织结构应当包括一个对衍生工具的独立监督职能部门,这个部门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独立性角度出发,对内控系统进行审核,关注系统的设计和内控的有效性。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提供一个对衍生工具风险的了解,确认结果以及评价与已制定措施的一致性。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