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开放:唐�的诗歌形式论_诗歌按形式分

关键词诗歌形式观 由诗 现代格律诗 多元开放。

摘 要“九叶诗”派代表诗人唐�创作实践基础上,对现代诗歌形式进行了觉思考。

他以贯兼容并包和西融合思维方式,形成了他开放多元诗歌形式观。

唐�对由诗与格律诗发展、现代格律论由与限制关系、诗歌韵律和外韵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觉思考,唐�形式论上所持辩证诗学思维方式、多元开放诗歌形式观以及他对各种诗体形式实践与探,尤其西方十四行诗国化方面所做出努力和探,对国新诗形式多样化发展说是值得借鉴和重视。

任何艺术都是“有味形式”,而诗歌是所有学艺术讲究“形式”和“味”种学样式。

诗歌形式问题也成国现代诗学争论持久也是争论激烈心命题。

诗歌是以形式基础学,诗体则是形式要素。

诗体问题诗歌形式问题焦。

其实对诗体问题,“五四”期不少前辈诗人已提出了不少有价值诗学主张。

如闻多早0世纪0年代就说,国新诗不能是纯粹“地诗”,也不能是纯粹“外洋诗”,它要做“西艺术结婚产生宁馨儿”。

①国新诗要走“西融合”道路既要有民族化特色,也要有西方化精妙。

0世纪30年代,闻多就主张“技巧无妨西化,甚至可以尽量西化,但质和精神却要己。

”②对诗歌诗体问题上,刘半农就提出“增多诗体”途径是“造”和“输入”③,胡适也说“吾以如西洋诗体体有采用价值,正宜尽量采用。

采用得当,即成国体。

”④周作人也说“要摆脱历史因思想”,“真心先模仿别人,随能从模仿,蜕化出独创学。

”⑤显然“输入”目终蜕化成国体。

应当说“五四”期提出关诗歌形式看法是非常有建树,新诗形式应该沿着“西融合”方向发展。

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0世纪0年代“民族化”心话语影响下,“五四”以形成新诗传统,特别是外融合诗歌形式传统被单“民传统”取代了,诗歌“民族形式”狭隘化“民歌形式”,相当长,民歌和民歌体就成了国现代新诗发展唯方向和基础了,种封闭性诗歌理论和体系占了主导地位,而任何种非民歌体新诗形式,尤其是受到西方诗歌影响外诗歌形式都遭到了非议。

即使是些曾诗歌“西融合”和“诗体放”方面进行了艺术探诗人也对新诗体式产生疑惑和动摇。

诗人兼理论何其芳9年《谈写诗》,明确地说“国新诗我觉得还有形式问题尚。

从前我是主张由诗。

因那可以由地表达我己所要表达东西,但是,现,我动摇了。

”⑥他《北国烧》能终缘由便是出对新诗体式“疑惑和动摇”。

这种疑惑和动摇并不仅仅发生他人身上。

如早年追诗歌形式“绝端由”郭沫若晚年向旧体诗,暮年李金发说“人到晚年,其实很多,但反而不敢做诗,再者,体裁也有问题,故不便轻易涂抹。

”⑦新诗形式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对待这不断产生新麻烦老问题上,唐�0世纪0年代“民族化”甚至“民歌化”成心话语,就坚持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反对诗歌单“民歌化”形式

虽然四十年代期他并没有就诗歌形式问题单独写有关诗论,由历史原因也没有参与诗歌形式讨论,直到0世纪90年代他才结合己创作实践,就诗歌形式问题发表了己看法。

由国传统诗学和审美识深厚影响和积淀,有相当部分老诗人新期回归到古诗词形式创作上,而样深受国传统诗学和古诗词熏染唐�却对这种现象并不持赞赏态。

他《如何建立新诗体》明确指出,“我们现也必须力破停滞了千年古诗词积习,创造我们新代新诗体,使由诗能走向成熟新阶段。

我们要民族语言基础上吸取‘五四’以进步新诗传统与欧美近代与现代诗有益艺术营养,建立多样化丰富多彩新格律诗体,创造能反映代脉搏不断跃动新节奏、新旋律。

”⑧对待格律体和由体诗体问题上,他态非常明确“我觉得我们要奉行‘拿主义’,不管外古今什么样格律,什么样诗体,只要我们要,我们觉得趁手,都可以拿使用;而坚抛开切条条框框,切近视偏见。

我们现代口语里很少有古代那种单音词语了,这变化叫我们语言构成渐渐离开古代传统,而较接近多音词西方语言。

因而,我们新诗韵律也就然而然地离开了古传统,而更容易接受西方诗歌韵律构成了。

我们不能抱着民族偏见,硬要新诗‘民族化’或‘民歌化’,这实质上是反对新诗现代化复古倒退,新诗首先是现代诗,首先必须合现代口语结构,能反映现代化繁复社会现实。

切封条都必须撕下,只要能恰切地表现现代诗主题,切诗体,切诗样式与音律都可以拿使用。

”⑨“样式、音律不论是古或‘五四’新诗传统,或西方现代诗,我们应不拘格,视仁,而且是越多样越,越丰富越。

了表现繁复主题,繁复题材,可以有整齐多种诗体,也可以有多样‘长短句’体――由多种多样有规律不诗节结构与不顿数长短诗行组成变体诗。

”⑩从我们不难发现唐�形式观觉地承继了闻多等“五四”前辈诗人“融合论”,体现了他以贯兼容并包和西融合思维方式,体现出种开放多元特征。

坚持多元开放形式观基础上,唐�对由诗与格律诗问题进行了觉思考,这些思考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辨证统形式观由化和格律化辨证发展。

现代国诗歌发展历史进程颇奇特由诗和格律诗常处冲突地位,而激烈论争有种观被相当多人接受由诗和格律诗发展是相被替代,先是由曾突破旧诗格律由诗缺陷引起了现代格律诗勃兴;接着又由现代格律诗流弊导致了由诗再繁荣兴旺局面――如地循环往复。

格律诗和由诗诗歌发展关系问题,唐�认识是十分深刻而辩证

对古今外诗歌发展历史考察基础上,他得出了这样看法,“诗发展史是不断地突破与不断地巩固,也即不断地由化与不断地格律化发展程……从由化奔突到格律化凝练是辩证探与巩固程。

……没有海阔天空由探,新诗就会僵化而停滞不前;没有不断地及创造相适应新格律、新形式,新诗就不能达到成熟阶段,也就不能达到越越高水平。

”{}唐�看,格律诗与由诗发展并非是相被取代或交替发展,由诗和格律诗关系并非只是种矛盾关系,而是相促进相发展种辩证统关系。

唐�辩证形式观对那些偏执某形式论观主张无疑起到了某些纠偏作用,对现代新诗形式全面探提供了比较正确发展方向。

辨证格律格律由,由限制。

从0世纪0年代初期起,唐�开始由诗体写作,到革期潜写作再到新期复出,唐�做了几千次格律诗实验,写了各式各样长长短短二千多首格律诗或半格律诗

己创作实践基础上,继承“五四”以现代格律诗学特别是闻多格律理论基础上,唐�提出了己格律论。

任何学样式都有其质规定性,舍弃了这种质规定性就等舍弃了种学样式身。

唐�赞艾略特看法“就广义说,没有诗是真正由。

”他也赞保尔V瓦雷里把诗比作跳舞,把散比作走路。

唐�认诗应该有己舞步格律

{}。

如说闻多格律论由深受国传统诗学和审美识影响,更强调诗歌形式上整齐和匀话,那么唐�更强调形式上参差衡美。

唐�看,整齐而略有参差是更合美学原则,“刀切”就显得太死板、僵化了。

他用非常形象比方说明了他这格律美学主张。

“如用刀切方法建筑城市,街道,房屋,到处是方方正正‘豆腐干’,城市人民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必须有些气韵飞动飞檐与突起尖塔,必须有些曲折道路与参差房屋,‘参差十万人’出人表‘柳暗花明又村’才会叫人感到生活丰富多彩,生机蓬勃、活跃。

”{3}因,唐�认,“诗行排列匀、平衡又要有不对比和变化”。

唐�“建筑美”可以说是对闻多“建筑美”继承,但定程上又对闻多偏向传统诗学导致新诗偏向古主义起到了某种纠偏作用。

“整齐而对称匀,或有规律参差,似波浪飞跃,跨行就是这样气势磅礴飞跃”。

“整齐有变化,匀有差别。

但照顾到诗流畅与无法凝缩长诗句,允许跨行,跨行无疑是散化或由化方法,可我觉得凝练诗行应该有由力流荡,这也可以说是诗辩证法”{}。

从我们不难发现,强调格律由和由限制是唐�辩证格律论核心主张。

3诗歌音乐论节奏和外韵律双重追。

诗体建设质是音乐性问题

因,不论是由诗体还是格律诗体都存着音乐性规问题,其由诗音乐性规问题也许更值得探讨。

郭沫若和艾青曾就这问题谈他们主张。

郭沫若重节奏而轻外节奏

《论诗三札》他写道“诗应该是纯粹律,表示它工具用外律也可,便不用外律,也正是裸体美人……”{5}艾青《诗散美》说“由体诗,更倾向根据感情起伏而产生旋律要。

”{6}郭沫若和艾青两位新诗不发展期代表诗人都重视和强调诗歌节奏,这样节奏论显然对唐�有很影响,唐�样认“诗歌音乐美首先表现明朗、扩感情节奏,凸现了现实生活旋律节拍,外化音顿组织,轻重音或强弱音相就形成了辩证相对立又相化旋律行进。

这种节奏感是比外押韵或韵律更加重要”。

“我觉得不论是柔和抒情诗或雄伟史诗,不论是散化由诗或严谨格律诗,节奏都是不可缺少,而格律诗或半格律诗更必须节拍分明而齐”。

唐�强调诗歌节奏必须与诗歌抒情容和情绪起伏节拍相致,“节奏是诗旋律心脊柱,是诗情绪起伏波浪节拍,应该跟诗抒情容完全融合无。

”{7}。

如说郭沫若和艾青重视节奏更倾向对传统诗学突破,更倾向由诗“散美”话,那么唐�重视诗歌节奏基础上,则更倾向探讨新格律诗节奏――音顿音韵问题

格律诗音顿音韵问题上,唐�肯定国传统诗歌格律形式基础上结合新诗音组论或音顿论,形成了己音顿论和音韵论。

唐�认“国诗般都是五言与七言,五言加上延长半拍正是三拍,即三顿;七言加上停顿或延长半拍,正是四顿。

格律诗与半格律诗也可以行三顿、行四顿相,依照生活或感情节奏安排各行顿数,整齐有参差,各依己规律,而不能杂乱无”。

“两顿与三顿相交错,朗诵诗就会有整齐节奏,或活泼轻快,或沉雄有力。

不要把三以上两顿或三顿连起,那就会像古诗词连续使用三四平声或三四仄声样,起非常别扭”。

“顿各依据义与音组(顿)起主或从作用不,所包孕感情分量也不,会呈现出轻重、长短音量、音质差异,这就可以代替古诗词平仄变化……”{8}这样种新格律音顿主张对多数受国古诗歌审美识影响人说是容易接受和认。

诗歌音韵唐�看法是颇独特。

他认,诗歌“不必有太多韵,太多韵音响,那就可能流快板似油滑。

有候,也要些涩口,些深思迟滞或朴质持重,那会给诗添加种凝定风格,凝重质感或力感。

音韵给诗带流动感,种音响美感,跟表现迟滞音步沉重与力感并不定矛盾,他们也可以辩证地相渗透,甚至相反相成”{9}。

音韵“滑”与“涩”,“流动”与“迟滞”能达到种相得益彰美感,从这样种辩证音韵美学主张可以发现唐�对诗歌音韵美认识确实极深刻和辩证

特别要指出是唐�诗歌形式多样化和对西方十四行诗国化方面所做探与贡献。

着西融合开放形式观,唐�诗体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和探。

他参照国骈韵传统与欧洲英雄双行诗体(r l)、封闭式双行诗体(l l)写颇严谨每行四顿(只有各开头与结尾是三顿)诗歌、四音顿无韵素体诗;唐�也依据“五四”以新诗传统,写更多四行节、每行三顿或四顿抒情诗与叙事长诗,如每行三顿、交叉押韵(BB );也写较多依照我国古传统习惯,、三行可以由,二四行必须押韵(B )四行诗。

特别是西方十四行诗体,唐�依据汉语语言特和汉诗特,国化改造创造了变格十四行体和由十四行体,给“向外国诗体借鉴”留下了许多宝贵艺术验。

朱清0世纪0年代根据冯至、卞琳十四行诗创作实践曾断言“十四行(或商籁体)值得继续发展,别外国诗体也将融化国诗里,这是模仿,样是创作,到了头都会变成我们己。

”{0}鲁迅早就指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作品更加丰满是条路;择取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作品别开生面也是条路。

”{}虽然有研究者认十四行体不适合国国情,引进十四行体国探并不成功。

但是笔者认唐�对西方十四行诗国化方面所做出实践和探是应当肯定。

唐�诗歌形式理论,从某些方面看主要是继承了闻多、孙雨、卞琳等现代格律理论,也许算不上有很多独创性成分,但他开放多元诗歌形式观以及形式论上所持辩证诗学思维方式,他对各种诗体形式实践与探以及西方十四行诗国化方面所做出努力,对国新诗形式多样化发展说还是值得借鉴和重视。

作者简介何雪英,华东师学博士,上海海事学汉语言学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国现当代学、化研究。

① 闻多《〈女神〉地方色彩》,《创造周报》5,93年6月0日。

② 闻多《悼玮德》,《闻多集外集》,教育科学出版社,989年版,页。

③ 刘半农《我学改良观》,《新青年》3卷3期。

④ 胡适《通信》,《新青年》卷6期。

⑤ 周作人《日近三十年说发达》,《国新学系V理论建设集》,上海良友图公司,935年版,83页。

⑥⑦ 引吕进《论新诗诗体重建》,外诗歌研究,997、,9页。

⑧⑨⑩ 唐�《如何建立新诗体――新格律诗探》,《叶谈诗》,广西教育出版社,000年版,38页,36页,37页。

{}{}{7}{8}{9} 唐�《新诗由化和格律化运动》,《新集》,三店,990年版,335页,33页,9页3页,3页,5页。

{}{3} 唐�《如何建立新诗体――新格律诗探》,《叶谈诗》,广西教育出版社,000年版,页,页。

{5} 郭沫若《论诗三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985年版,5页。

{6} 艾青《诗散美》,《诗论》,人民学出版社,980年版,6页。

{0} 朱清《诗形式》,《新诗杂话》,广西师学出版社,00年版,7页。

{} 鲁迅《木刻纪程引》,《且介亭杂》,人民学出版社,973年版,36页。

(责任编辑赵红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