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再“假”“大”“空”

摘 要: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 品德社会 德育教育 落到实处。

品德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但是当前《品德社会》的教育仍有“假、大、空”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小学品德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呢?

一、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社会》课的学习。

品德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社会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社会教学工作,让品德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钩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产生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

二、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小学品德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首先,要利用品德社会课加强学生农村、爱劳动的思想教育。现在就有许多出身农村而不爱村、更不爱劳动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但是这样的想法很明显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就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增加。我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时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保护环境》时,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河流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四五个村子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这一段河流周围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目前小学品德社会教育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就能解决它。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