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哪六朝【六朝名士“代言” 蒲扇风靡南京城】

阮籍手执麈尾。

“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你热我也热。”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夏时期,流传在南京市民中的一则顺口溜。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那时,晚上下班回到家中,饭后坐在竹椅子上,手中缓缓地摇着蒲扇,慢慢地回想白天劳作中发生的事,倒也恬淡惬意。

确实,扇子在酷热难耐的夏季,是人们不可缺少,也是极其普通的物件。然而,普普通通的蒲扇六朝时期却是建康士人炫耀身份的饰物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六朝文人学士,大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力求摆脱礼教的种种束缚。因此,在其他阶层的人看来,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放浪而难以理解的。文人学士的“怪诞”行为,源于他们对世事的失望。当时政局的混乱,使文人们对自己的儒学信仰失去信心,把儒家的入世治国变成了道家的清静无为,所以他们大多借酒浇愁,借醉佯狂。

六朝士人崇尚峨冠博带与清谈,麈尾便成了必携之具,其作用类似于饰物。麈尾本是一种驱辟蝇螨的用具,但由于士人清谈手执麈尾,口标义理,借助麈尾以指画,故而麈尾就成了清谈名士们的必携之物。

羽扇与麈尾相似,也是六朝士人的一种装饰和标志。早在三国时,士人用扇已渐成风气,最典型的莫过于蜀中名相诸葛亮,他是羽扇不离手的。手执羽扇虽然高雅风度翩翩,但由于羽扇制作成本高,且价格不菲,一般士人只能是“望而却步”。

而扇中最实用的是蒲扇(俗称芭蕉扇),价廉而物美,当下使用,尤为适宜。它本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并不起任何装饰作用。但在六朝建康(南京),一经名士提倡,也就身价百倍,风靡一时。《晋书》卷七九《谢安传》里记载:“(谢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巿,价增数倍。”。

建康士庶在当朝宰相谢安的影响下,居然都以手执葵扇为美,朝野上下纷纷效仿,从而带动了其价格的大幅上扬。一时间在建康城内,蒲扇一扇难求。由此可见,其名人效应,与现代的名人作代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金陵晚报》。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