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4—0087—03 毕业论文网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产学研各方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文章以三江学院、中科集团及民盟江苏省委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条件,剖析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原因,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产学研 治理模式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

该计划提出必须突破高校内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以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作为重点,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战略。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条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合,但在具体实践中,效果却还远未达到预期。

很多学者从发展路径、运行机制、组织模式、利益分配等不同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但在现有研究中,探讨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三江学院、中科集团及民盟江苏省委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条件,剖析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原因,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自1999年以来通过合并、升格、改制或独立新建等方式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

截至2015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达到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5.6%。

相比较于“985高校”“211高校”以及老牌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研发能力较弱,能为企业提供的科技创新比重较少。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更多表现为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以及实践场所提供。

交易各方存在人才供需要素、资源条件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的协同创新条件,为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了融合的基础。

(一)人才供需要素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发展、投资驱动发展转为服务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

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过程中,对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这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研发力量较弱,其办学区别于985、211以及老牌院校,通常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

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技能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业企业,为满足企业对短期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面向生产和科研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企业重大项目开发或新产品研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作用,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新常态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要素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企业产学研合作

(二)资源条件要素   长期以来,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市场、资金、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技术、人才实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不如高校。

企业新建本科院校在资源上的互补性为开展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条件。

竞争中的企业拥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控力,能把握市?鲎纯鲆约氨浠?趋势,具备技术需求信息,但在新常态下,也面临技术升级、市场需求萎缩、设备陈旧等竞争考验,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通常是先进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可能也是企业潜在的顾客群,开展产学研合作,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能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资源条件要素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推动力。

(三)制度建设要素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等学校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制度化。

产学研协同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深入到岗位实践的机会,发现问题、整合知识、直接获取专业生产实际经验,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要被淘汰,企业不仅要通过技术创新,还要谋求通过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来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高等学校在管理理念、商业模式设计上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可以委托新建本科院校对其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校企的这些创新需要有制度建设来作为保障,制度建设要素也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量。

二、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交易特征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虽然存在人才供需要素、资源条件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的协同创新条件,但产学研协同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交易,存在不确定性、交易专用性投入高、外部性等交易特征。

对于有限理性的交易各方来说,这些交易费用是产学研深入融合的障碍,造成了产学研协同虽然能促进交易各方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加社会福利,但产学研协同总体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一)不确定性   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补充。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企业可以扩大品牌在专业学生甚至是潜在顾客群中的影响力,获得互补资源,促进企业制度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产学研协同为学生创造了面向生产实践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但对于初次合作交易双方来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通过公开渠道来获得足够的相关信息判断学生已经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参与企业的实践实习是否能胜任专业工作的安排、通过产学研协同对品牌能起多大的影响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能否胜任企业员工专业或管理能力的培训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前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来判断企业产学研合作中会投入多少资源使学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产学研交易各方在寻求合作过程中面临着潜在的合作对象行为的不确定、能力的不确定以及结果的不确定。

(二)交易专用性   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初次交易前,交易双方需安排专人协商产学研事项,企业可能需对生产环节做出调整,以吸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新建本科院校可能需对学生进行教学安排调整,以适应企业吸收学生参与的时间要求。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事前的专用性投入,带来了产学研协同交易成本。

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并非一次性交易,在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在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方的期望、能力和目标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各方合作过程中需进行适应和沟通协调,差异越大,协调的代价也越大,沟通协调成本也成为产学研协同的专用性投入。

企业新建本科院校交易专用性投入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阻碍。

(三)外部性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科学研发力量比较薄弱,能为企业提供的技术创新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为企业输出短期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更多的表现为校企合作企业也相应地承担了部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带来了交易成本,这部分交易成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加了社会福利,这导致了产学研协同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企业获得的私人收益。

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交易租金对企业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企业容易出现动机不足,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等学校积极性较大,而产学研协同企业相对被动的现实原因之一。

三、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有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处于新常态下面临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实验环境等诸多资源,契合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增加社会福利。

但由于产学研协同存在不确定性、投入专用性、外部性等交易特征,基于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背景,产学研各方需要通过治理机制来激励和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一)契约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究其本质属于社会交易

初次交易时,由于校企各方通过公开渠道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对交易的对象、交易的行为、交易的结果做出判断。

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产学研各方通过签订契约,对协同创新的内容、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产学研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产学研各方的违约责任进行约定。

契约的存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企业的行为进行了约束,使得交易各方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也增强了对交易对象按要求完成交易行为的信心。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交易各方的逆向选择,减少了交易各方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顺利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二)信任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企业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通常会签订契约,但产学研交易具有不确定性,交易前校企各方无法通过契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体事项进行列举约束,因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的金额并非巨大时,校企协同创新的契约一般相对简单,交易各方有时以战略备忘录的方式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事项进行约定。

在高不确定性、外部性以及高交易专用性投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条件下,信任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仍有可能形成交易

信任意味着当产学研协同创新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校企交易双方有意向并会尽心尽力去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期望的目标。

信任治理成为契约治理的有益补充,避免了基于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增加的重新讨价还价成本,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产学研过程中的协调更为顺畅。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总成本,提高了交易各方多次交易乃至形成长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意愿。

(三)混合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协同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并不高,在存在不确定性、交易专用性及外部性的产学研交易中,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自发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并不大。

契约治理和信任治理能克服不确定性和交易专用性投入大的障碍,但由于正外部性导致企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动机不足的障碍,需要有外部条件加以激励。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可以通过对负外部性的行为征收税费来抑制外部不经济的活动;对正外部性行为给予补贴来激励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因而为了鼓励企业积极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新常态下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需要提供事前的激励构成混合治理。

这种事前激励可以是符合企业期望的利益激励,也可以是政府的政策激励,对于企业来说社会声誉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激励方式。

通过混合治理,企业能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声誉、或者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补偿,以激励企业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

四、三江学院“中科启航班”合作模式构建   三江学院“中科启航班”是由三江学院与中科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科集团)以及民盟江苏省委员会(下文简称民盟江苏省委)联合主办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

此项目旨在加强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借助于企业和政府政策支持,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训和实习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项目建设情况   2014年11月三江学院启动了与中科集团、民盟江苏省委产学研合作事宜的交流洽谈,谋求合作各方能利用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企业需要的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人才。

中科集团成立于1984年,1996年开始进入保健食品领域,2001年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中科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并兴建了中科金牛湖希望小学。

民盟江苏省委作为民主党派,一直关注教育事业,先后成功举办多次“助你启航”专场招聘会。

中科启航班”自启动以来,三江学院商学院与中科集团、民盟江苏省委围绕该项目的工作计划、课程设计、活动策划、师资建设、学生选拔等方面进行了沟通协调,制定了完善的工作推进方案。

经过学生的预报名、初选、面试等多个环节层层筛选,组建了“中科启航班”。

中科集团和民盟江苏省委为“中科启航班”配备了班级校内导师和企业校外导师,组织学生设计了班级班徽,并选派优秀专家为学生进行了“卓越的企?I文化是如何造就的”“性格决定命运”“和谁在一起”等专题授课,吸收学生参与到中科集团的诸多企业活动中,每学期选拔学生进入中科集团香港分公司实习。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科启航班”的学生感受了中科集团和民盟江苏省委的组织文化,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项目治理模式   三江学院与中科集团、民盟江苏省委基于人才供需要素、资源条件要素、制度建设要素进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江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协同输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实习机会。

中科集团为产学研协同提供了资金、师资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扩大了企业品牌影响力,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优秀人才。

中科集团通过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民盟江苏省委作为民主党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为企业和高校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在三江学院“中科启航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交易各方通过契约治理对协同创新的内容、协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了约定。

协同创新过程中,交易各方协同事项进行积极沟通协商,基于信任关系,交易各方对于合作对象表现出正面期望,相信合作对象有强烈意愿进行产学研协同,出现不确定状况会尽力解决,努力促成产学研协同创新

信任治理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本。

在三江学院、中科集团以及民盟江苏省委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中科集团承担了部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货币成本,却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利润。

民盟江苏省委提供的政策条件,以及支持教育公益事业带来的社会声誉以及政治影响成为促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激励条件。

混合治理提供的激励作用,能克服产学研交易动机不足的苦难,使得产学研各方在不确定性、交易专用性、外部性的情况下,仍能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黄劲松.产学研合作的混合治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1).   [2]隋志纯,蒋婷婷.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人才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5,(12).   [3]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