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久了,竟会长出“石头”

黄玮 叶哲伟。

痛風石:尿酸结晶的产物。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病理基础。人体内尿酸浓度过高,会形成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及软组织,以第一跖趾关节(脚大拇趾和脚掌连接处)为多见,其他受累关节有踝、膝、腕、指和肘等,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长此以往,尿酸结晶越积越多,就会在局部形成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使受累关节被破坏,发生畸形。

痛风石虽然不是肿瘤,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外力摩擦、温度变化及压力作用下,病变局部皮肤极易破损,并发生感染,严重时致脓毒血症,危及患者生命。痛风:以对因治疗为主。

如果痛风石引起如神经压迫、机械性损伤、严重畸形或感染等,应选择手术治疗。如果痛风石不大、不影响脏器功能,则不必手术治疗,以对因治疗为主。

1.科学饮食。

不合理饮食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整饮食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尿酸的生成。具体要求如下:

·限制高瞟呤食物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菌菇类蔬菜等高嘌呤食物会增加尿酸生成,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猪、牛、羊等畜禽肉要适量吃;新鲜蔬菜、牛奶等可适量多吃。

·多喝水多饮水、多排尿,有助于尿酸排泄痛风患者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以上。

2.合理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期,应选择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过了急性期后,可服用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血尿酸浓度已降至目标范围,患者也不可擅自停药,应将药物逐渐减至可将血尿酸维持在目标范围的最小有效剂量,并坚持长期服用,以使血尿酸长期稳定在目标范围内,避免病情反复。同时,患者应避免服用影响尿酸排泄药物,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噻嚷类利尿剂及呋塞米、吡嚷酰胺和乙胺丁醇、大剂量阿司匹林(每天大于2克)等,这些药物可影响尿酸排泄,使血尿酸升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