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手法在诗文中的“味精”效应:味精

引言      要烹调可口的菜肴,厨师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味精;要创造精美的诗文作者最需掌握的技巧则是比兴

比兴,在一般读者眼里,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已;但在执著写作的骚人墨客看来,它却是“精神菜肴”的调味剂。

诗文创作的“味精”。

通过它神奇而又灵妙的调和作用,总能将“精神菜肴”的诗文作品调和得脍炙人口,佳趣横生。

坦率地说,将比兴手法比喻为诗文创作的“味精”,并非毫无根据而“空手套白狼”的无端发明。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早就有一种理论叫做“诗味说”。

无论是它的原始孕育,还是后来的发生发展。

都与比兴手法的深入研究而息息相通。

到了上世纪60年代。

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认识到了比兴手法所包蕴的“味精”特性,所以在写给陈毅的信中,他便以探索“形象思维”的名义,而强调作诗要用比兴

并且通过与唐诗的比较,对“大多不懂形象思维”的宋人及其缺乏比兴的宋诗而给予了“味同嚼蜡”的大胆批评。

诚然,将宋人概括为“大多不懂形象思维”的说法未必十分妥当,但比兴手法的“味精”功效则理应充分肯定。

因为作为精神食粮,不管是诗歌还是论文。

如果缺少了比兴的调和,则势必由于形象意境的弱化而影响它的美感及其可读性。

是否这样,我们在此就探本溯源,细说究竟。

比兴则有意境      恰似寒流连接着冰冻,说比兴就不能不说意境

因为两者之间血脉相连,水乳交融。

尤其它的生命因子全在于“情”“景”二字,只不过由于观察角度的差异,而分别被赐名为比兴意境

为了论述的方便,这里不妨来它个“珍珠倒卷帘”――先说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所描绘的外在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而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如果分而析之,意指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境指的是作者周围的外在环境。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创造意境?又是如何创造意境的呢?   毫无疑问,作者创造意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可是要创造意境,就不能不动用比兴

所谓比兴,分别是指比喻和兴引;若单个儿而言,比是比,兴是兴,各有其专职和功能。

但若两者合讲,则成了兴而兼比,或日比而兼兴。

正是这兴而兼比,或曰比而兼兴,便导致了“情”与“景”的有机结合,从而催成了以景兴情的诗文意境

为了避免理论的空谈,这里就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譬如《诗经・关雎》开篇,作者先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境”,来展现雎鸠求偶时的和鸣,借以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

从而催生了渴望爱情的优美意境

大意是说:河边求偶的雎鸠,正呱呱地叫个不停;我理想中的靓女呀,但愿能接受我的爱情!   又如晚唐诗人马戴的《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乌,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来还!   小诗旨在抒发滞留他乡的惆怅,但作者运用的却是反兴。

开篇描绘孤云飞鸟,借其片刻“还”山、找到归缩之境,而引起自身久滞他乡、有家难归的怅恨之情。

显然。

用云、鸟的“归家”反兴作者的乡思,不仅兴发自然,意境也益觉浑融。

概括地讲,上述两个诗例,从正反两方面为我们的论点作了佐证。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有比兴则有意境

比兴手法的“昧精”效应      既然说有比兴则有意境,那么随着意境的产生,比兴手法的“味精效应也就立竿见影地具现篇中。

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主旨突出。

形象生动:开闽自如,意境空灵:气势奔放,文辞隽永。

或许闻听我们对于比兴味精效应的充分肯定。

难免会有人感到惊讶、质疑,甚而至于否定:比兴的“味精效应果真能如此神奇?你的说法是否有些夸大其词。

而危言耸听?   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使用比兴时。

总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围绕作者内在情感的“意”,而寻找可为喻体的“境”,这样,该手法就调动着作者的思维天南地北,大开大合,精鹜八极,而神驰纵横,从而用联翩的景象作为兴引,以催成“情”“景”交融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和谐意境

与这种做法相联系,自然也就酝酿了主旨突出,形象生动;开阖自如,意境空灵的“美味”效应

是否如此。

且以下面的小诗为标本。

来做个证明: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

河中鱼多搅浑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此乃清末的云南民歌,本旨在于揭示封建社会动乱的根源,亦即最后一句“世上官多不太平”。

但为了突出主题,作者便通过星与月、坑与路、鱼与水等多种形象的兴发比喻。

自然促成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

尤其通过“天上”、“地上”、“河中”、“世上”的空间位移及其画面转换。

既彰显了文思的纵横捭阖、形象的倏忽变化。

也突出了小诗的中心意旨及其意境的巧妙空灵

再如西晋太康诗人左思的《咏诗》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自曹丕颁行世袭的“九品中正制”,社会上就笼罩着门阀制度的浓重阴影。

用文人的话说。

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龙生龙,风生凤,小老鼠生子会打洞”。

这种用人政策既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更摧残了人才、压制了贤能……所以,出身寒门的作者便写作此诗。

在对世袭制度的抨击中,而抒发备受压抑的愤慨之情。

开篇四句是写景,用山上“径寸之草”掩抑涧底“百尺长松”的画面而借景起兴,从而通过“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实而有力暴露门阀制度的浓重阴影。

诚可谓主旨突出,形象生动;开阖自如,意境空灵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诗歌创作中,比兴的“味精效应确已得到了真切的验证。

可是换一个角度,如果将比兴手法运用在论文的写作中,还能产生如此良好的“味精效应吗?   当然了,如果论文写作中运用了比兴,除了刚才说过的“味精效应,作为兴而兼比的多种景象还将与作者内在情感的“意”合构成联翩而下的排比句式,既增强了作品奔放的气势,也避免了语言的琐碎平庸。

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气势奔放,文辞隽永。

是否如此,请先看下面的一组例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李康《运命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豁,不知地之厚也:不问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劝学》)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显然,三段话全是由自然现象而兴起社会人事之理。

首例用“木秀”、“风摧”、“堆出”、“流湍”而兴起“行高”、“众非”;次例用“天高”、“地厚”而兴起学问之无止境;末例用种树者“固其根本”、治水者“浚其泉源”的基本道理,从而引出治国者必须“积其德义”的方针大政。

连连的喻体不仅凸显了中心意旨,丰富了形象性;同时,联翩而下的排比句式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及其说服力量。

渲染烘托出语言辞彩的酣畅灵动!   总而言之一句话,作为精神食粮。

不管是诗歌还是论文,只要有了比兴味精”的调和,就必然会产生脍炙人口而舒心润肺的“美味”效应

掌握比兴,用好“味精”      根据上文的分析论述。

我们似乎可以作出大胆的判断。

是否懂得比兴以及能否灵活地运用比兴,就成了写作与创作的分水岭。

作为精神生产者。

如果我们不懂得比兴,那么受眼前景物或者事件的局限,我们就只能在平铺直叙的篱单写作中,而显得文思拘泥、辞彩平淡,以至于缺乏创意而辱没灵性。

相反,当我们掌握了比兴,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之时,我们的精神生产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活动。

因为在比兴手法的调动下,我们的思维被完全激活,我们的想象被完全打开,即围绕着中心意旨,通过升天人地的搜索以及多种形象的比而兼兴,以催生出“情”与“景”的水乳交融;并且随着意境的出现,比兴的“味精效应就会浓浓地“绽放”,令我们的精神菜肴魅力无限,从而妙趣横生。

因此,当这篇拙文即将结笔之时,让我们寄语广大的青年学子,请认真地掌握比兴,用好诗文创作的“味精”。

从而将您的思想情感烹调成脍炙人口的精神菜肴,去哺育和滋养那些亟待哺育和滋养的幼小心灵吧!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