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与散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毕业论文网   摘 要 为了分析糖与散打运动运动能力的关系,对糖的代谢和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阐述,并且结合补糖的方法及时间分析出散打运动员如何进行合理补糖,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 糖 散打 运动能力   一、糖的代谢   糖是人体最主要的、经济(耗氧量小)的及快速(供能效率高)的能源物质,机体60%的热能均由糖供给,凡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绝大多数的热能是由糖氧化供给的。

运动中肌肉摄取糖的速率是安静时的20倍,或更多。

机体内的糖容易氧化完全,其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一般不会改变体液的酸度。

另外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缺乏贮存的能量,主要依靠糖的氧化获得能量。

二、散打运动员的运能能力   散打运动机体运动能力,即散打运动员的体能,它是支撑运动员在比赛发挥技能作用的物质基础。

散打比赛规则是每局在净打2分钟持续激烈的对抗期(由每局比赛10—15次,平均为12次)和相同次数的间歇期(非对抗期)组成,是一种短时间大强度的间歇性变速运动

散打运动的供能途径主要是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

三、散打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因为散打运动是一项剧烈的运动,消耗的能量大。

糖原酵解是散打运动主导的供能方式,但随着糖酵解肌乳酸、血乳酸迅速增加同时又会抑制糖酵解的进行,多次间歇的大强度的运动运动时间在1分钟以上肌糖原的消耗排空是影响机体运动能力、产生疲劳的因素,虽然运动致使肝糖原分解速率加大,但由于糖异生作用不明显和运动时间过短,肝糖原排空很少,同时血糖基本不利用浓度无明显变化。

四、补糖散打运动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日常膳食补糖   为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糖储备,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含糖食物的摄入,也就是膳食补糖

使基础膳食中糖类的含量达到总热量的50%—70%。

粮食和根茎类食品含糖量较多,膳食中应以它们为摄入糖的主要来源,此类食物富含淀粉可以供给热能外,还含有一些其它营养素,如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还应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入,它们有少量单糖,但含有纤维素和果胶,这有利于糖类的消化吸收(但应少食用蔗糖)。

常用食品中糖的含量较高的食品依次为:藕粉、大米、高梁面、面粉、小米和玉米面。

(二)运动补糖   运动补糖是使体内有充足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以保障机体运动能力

散打运动员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运动补糖:1.增加膳食碳水化合物比例为总热量的60%—70%(或10g/ka体重)。

2.高糖膳食训练法,运动前一周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使运动员产生疲劳,而且停止他们的糖类摄入,以耗尽体内的肌糖原

接着再给以高糖膳食(糖9623kJ,蛋白质2093kJ),这期间从事尽量低的运动负荷(如此以至在运动前肌糖原可以增加2—4倍)。

3.在运动前15分钟运动前2小时补糖运动血糖升高,补糖效果最佳,在服糖后15—30分钟血糖达到最高峰。

为了避免服糖后的胰岛素反应,不宜在运动前30—90分钟内服糖,以免血糖有下降。

(三)运动补糖   运动补糖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血糖浓度、维持较高的糖氧化速率、节省肝糖原、减少蛋白质消耗。

在日常训练中,每隔30—6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物质,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g/h或1g/min,且采用宜吸收的单糖和低聚糖。

但要避免含糖分过多的饮料或食物,没必要让血液中的糖分增加。

但在散打比赛过程中,运动补充能量会受到限制,引发造成胃肠的不适,而且时间低于80分钟运动,体内的糖原贮备足以满足运动员所需,所以在散打比赛间隙不需要补充糖。

(四)运动补糖   运动后即刻肌糖原合成速率最快,其后合成速率逐渐减慢,而且有研究发现运动后肌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大,同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为了快速补充体内有限的糖储备,运动后应立即摄入糖才能加速肌糖原的合成。

运动后开始补糖越早越好,方法是在运动后即刻补充50g糖,此后每1—2小时间隔补充50g糖,至少应补充到200g,24小时总量可达600g。

运动后开始补糖最迟不能超过6小时,因为在6小时内补充糖可以使肌肉贮存的糖达到最大的量。

五、结论   (一)适量合理的补糖,提高机体中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含量,可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二)每一位散打运动员都有自身的代谢特点,运动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机体状态、自身的饮食习惯进行更为合理的营养补充

糖营养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补充的分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防止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勤,肖国强.散打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生理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9):59—63.   [2] 薛鹏.补糖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27(3):47—50.   [3] 崔友琼,戴亏秀.补糖运动能力[J].体育世界?学术.2008.6:116—118.   [4] 韩晓丽,丁树哲.运动补糖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0.21(3):28—31.   [5] 何隽,颜玉凤.运动补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51—53.   [6] 张斌.营养与运动能力的分析[J].文化论坛.2011.   [7] 武文龙.运动营养与运动运动能力的关系分析[J].运动.2013.63:9—50.   [8] 宫照麟.运动员比赛期间营养的合理补充[J].冰雪运动.2012.34(3):59—64.   [9] 张梅.武术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要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68—70.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