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去 [“大师”何以拂袖而去]

因为记者贫乏空洞的提问电影大师拂袖而去

这是出现在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的一幕。

当31位电影大师汇聚戛纳,出席为电影节60周年拍摄的祝寿短片《每人一部电影》新闻发布会时,不料发生意外―――曾在2002年凭借《钢琴家》获金棕榈大奖的波兰73岁的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因不满记者无聊提问当众发飙,摔下话筒,拂袖而去

大师没素养吗?非也!人家的主题是《每人一部电影》,可是,不少记者提问却纠缠于数字时代的影院如何发展,一开始波兰斯基还有耐心与记者辩驳几句,坚持认为影院不会被新媒体浪潮淹没。

可是一些记者还是翻来覆去,作肤浅空洞、无关痛痒的提问,最后导致波兰斯基当众恼怒:“这么多重要的导演聚在一起,这是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你们提问却如此贫乏差劲、毫无意义,真让人丢脸。

我认为,正是现代电脑让你们媒体的素质降低,只剩这么点水平。

你们的兴趣根本不在电影本身。

”   记者提问无聊,已经不是一次了。

前不久,北京市大兴人民法院对郭德纲诽谤案作出判决后,有记者凑过来采访郭德纲:“您坐在被告席上的感觉怎么样啊?”郭德纲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要不您上来坐会儿,感受感受?”之后,郭德纲又连珠炮般抛出了一大串问题:“你是哪个媒体的啊?干了几年啦?开车过来的,还是坐车来的?早点吃了吗?”“代我问你们领导好!”真是辛辣的幽默!   缺乏专业精神,甚至对专业一窍不通,能指望记者提出像样的问题吗?记者提问是一门学问,应该是在长期的新闻生涯中历练的基本素质和人格气质。

古人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学,就不会有追求;不思,又岂能指望提问到位?中央电视台的王志在做一期节目前和编导商量的问题大概有20多个,但是在采访的一个半小时中,王志提出的问题就有88个。

每一期节目他都要下很大的工夫,出发前,他要做很多的功课。

这种认真备课后的提问,是情感投入后适时的追问,是记者的一种职业自觉,这种自觉不是天生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但愿我们的记者都能敬业而训练有素,千万不要再因无聊提问而出丑了。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