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莫让取信于民变为失信于民

自5月初以来,我县按照市上的要求,扎实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期调研工作。各级领导干部下到基层,访民情、察民声、为民解忧,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按照安排,我深入到城关镇的11个村子,采取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入户走访、查看现场等多种形式,和群众谈产业发展、说家长里短,受到了生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得到教益,最大的体会有三点:

群众有话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现状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状。调研过程中,我发现群众最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结合自己在产业发展、民计民生方面的亲身体会,以及用民间视角观察到的干部改进作风方面的具体表现,说了许多恳切的、切中要害的话,很促人思考。我真切地感受到群众有表达的愿望和需求,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那么纯粹、那么强烈,我们必须坚定地“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力”。

群众有难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少,各种矛盾复杂交织。其中,遏制既得利益的泛滥,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迫在眉睫的事,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群众都很朴实,他们要的就是生活有保障、日子有盼头,他们的诉求都很具体、很直接、很现实,关乎工作和就业、拆迁和补偿、医疗和教育等各个方面。例如城关镇东街村,这个村子曾经为县城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村预留安置地新型社区建设却遇到了难题,迟迟不能开工,像这些关乎衣食住行用的问题,群众提的很多,抱得希望也很大,盼着我们能尽快解决。

群众有呼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我们没有这么极端,但这些年确实和群众的距离远了、关系不是那么紧了。群众的个人表达和个性见解或被变相堵塞,或被淹没在经济建设这个宏大的主题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在调研中发现,群众对自己身边的平安建设、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呼声强烈,对少数干部和窗口部门存在的宗旨观念淡化、为民服务不优不良等现象非常反感,这给我们干部敲响了警钟,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新的严格要求。

《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句话:“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在调研的间隙进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为了摆脱现阶段存在的“脱离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以切实的行动在全党焕发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作风,真正让幸福敲响千家万户的门,让群众对生活的好愿景变得更加确切和触手可及。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党员干部都要心贴心和群众交流、实打实给群众办事,正身修德,增加亲和力,提高与群众的密切度,真正“取信于民”;否则,教育实践活动就有流于形式的危险,甚至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最终“失信于民”,损害党的形象。这次调研活动,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准备,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大练兵,全体领导干部都要重诺信诺、承诺践诺,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崭新形象和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莫要摆架子。只有我们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弄清了这个问题,领导干部才能端正思想,摆正身份,抱着敬畏之心下基层。“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各级领导干部调研中都能感受到,像回家一样进农家,像亲人一样对群众,掀掀他们的锅盖子,同享“柴米油盐酱醋茶”,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拉拉家常话桑麻,就能得到真心的欢迎;如果端着架子,官腔十足,没有一丁点儿“泥土味”,群众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三缄其口”,要么也会让这样的干部尝尝“门难进、脸难看”的个中滋味。

不能走样子。有了和群众密切接触的机会,就要积极进行沟通,把群众最牵心、最揪心、最闹心的问题收集上来,分门别类,找准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千万不要目的不清、任务不明,想起一出是一出、大呼隆做样子,和和气气说套话、马马虎虎瞎转悠、糊里糊涂和稀泥。具体到这次调研工作,我事先做足了功课,列好提纲,设计好路线,尽量不打乱基层工作秩序,不占用群众耕作时间,主动到屋宇下,到地里头,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对收集上来的具有代表性的40条意见和建议,现场解决13个,并进行了落实回访。有些一时不能解决的,先给群众一个符合政策的合理答复,再联系有关部门,迅速会商和协调,列出明确的问题督办时间表,尽可能地让群众满意。我感觉,绝大多数群众对党还是有深厚感情的,都是通情达理的,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立说立行、掷地有声,决不能乱开空头支票,把群众的事情当儿戏,导致群众的失望和反感。

经常照镜子。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已经开展一月有余,就合阳的情况来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大家推心置腹,互诉衷曲。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群众这面大镜子也照出了我们身上的污垢和工作中的瑕疵,我们一定不能自欺欺人,讳疾忌医,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自觉反省的精神、知错就改的态度,真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