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议: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       一、民生新闻为何物      虽说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学界和业界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但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有人将其定义一种新闻样式,如“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

”亦有人将其定义一种体裁,如“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在本质上依然属于社会新闻范畴。

”等等,不一而足。

尽管这些定义从不同方面描述了民生新闻的特征,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最终都没有恰当地把握住民生新闻的特质,或没有将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区别开来,例如,这些定义无法清楚地划出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与黄色新闻之间的界线。

社会新闻在《新闻学大辞典》上就是这样定义的:“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称为‘里巷中事、琐闻。

社会新闻主要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是有广泛的社会性,具有较强的人情味,讲究趣味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兴趣。

”而黄色新闻则是“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报纸上发表的新闻,它把追求利润置于真实性和重要性之上,注重耸人听闻的报道、人情味和读者兴趣,放弃报纸的社会责任。

”   其实,给民生新闻一个定义并不难,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其实就是关于民众生活新闻

但这样的定义完全是一句废话,因为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新闻都应是民生新闻,都是关于民众生活的报道。

所以,所谓民生新闻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向性。

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      二、民生新闻本质      从表面上看来,民生新闻电视本土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但从本质来看,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乃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产物,更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背景之下的产物。

民生新闻表面上看起来是新闻一种类型或某一类型新闻的总称,但在本质上,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的操作理念体现的却是媒介人在向新闻本质的回归。

毫无疑问,“真”是新闻本质的东西。

“真”,即真实,凡跟客观事物相符合便是真,凡跟客观事物不相符合便为不真。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最忠实记录者,如果其所反映的事实或社会生活与我们的客观的社会生活相符合,新闻才算是真的。

毋庸置疑,构成社会的主体部分毫无疑问是普通百姓,是大众。

所谓社会名流等社会精英不过是处在塔顶的一部分人。

而在以往的新闻媒体或新闻节目中,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在这些节目或媒体上,占绝大多数的却不是海平面底下的冰山底座,而是政客、明星、英模等等所谓的社会名流。

民生新闻恰恰在这点是达到了对社会的真实写照。

有资料显示,在南京和成都地区几档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

仅从这两个数据上就可肯定地说,民生新闻在其本身的真实性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新闻,离新闻本质又前进了一步。

当然,这只是从社会成员构成比例上说明民生新闻是对新闻本质的回归。

民生新闻的“真”还可以从其反映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状态上得到证明。

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除了工作、学习、开会,更多的都是和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来打交道的,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都是用自己的或百姓的方式在说话,其说的话也往往是关乎其喜怒哀乐的,而不是像某些传统新闻里那样总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就这点而言,民生新闻无疑又更真实映射出了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

三、民生新闻价值取向      在提及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之前,不妨先来看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打出的一些口号:“‘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和你在一起”、“‘天天630’,贴近老百姓”、“关心群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等等。

不难看出,其中出现最多、最能代表这些栏目特色和追求的是“百姓”二字,而这也正是民生新闻价值取向

这种取向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概括即受众本位主义,用当前社会流行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三贴近”。

民生新闻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背景之下的产物。

提起“民生新闻”,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执政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作为社会的了望者,新闻媒体无法不受到这股社会大潮的洗礼,以人为本,报道民生,反映民生,自然也就成了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栏目的受众定位上就是要和普通百姓在一起,体现在栏目内容上就是要“关心群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体现在报道方式上就是要“平民视角”,体现在报道风格上,就是变单向传播为相向传播,使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

四、民生新闻的现实走向      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为中国电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有人提出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然而,随着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以及由此带来的激烈竞争,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生存发展也存有诸多压力,甚至许多曾红极一时的民生新闻栏目已开始出现滑坡,有人忧虑,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之后还能靠什么。

依笔者之见,既然民生新闻的实质是电视新闻向着新闻本质的回归,那么民生新闻的未来也将取决于对新闻本质回归的程度和努力。

具体来说则是:   内容更广 从目前情况来看,民生新闻所受指摘大多集中在选材视域狭窄、节目样式同质化严重,内容及深度止于浅层,部分节目迎合低俗趣味等等。

因此,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扩展报道范围的问题。

除了日常社会新闻,除了提供“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民生新闻显然可以涵盖与普通百姓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如时政新闻、社教新闻等等,甚至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某些所谓的“国计”新闻

另外,在强调贴近性与地域特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民生新闻”应具有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学者所担心的境况,即如果把观众的简单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作为民生新闻惟一的价值追求,那么民生新闻则会走上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

形式更活 就目前情况而言,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大多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通过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充分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然而,互动、现场、双向式传播虽然已经几乎从根本上削减了传统新闻“传者本位”的正统地位,但与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比较起来,依然存在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民生新闻的下一步完全可以将形式做得更为灵活,尤其是当某种新的传播形式迅速被他人克隆的时候,应能迅速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新,人新我转”。

比如目前有些地方的民生新闻栏目已开始尝试在新闻播报中适当运用方言,甚至将角色扮演、评书、快板等文艺形式也引入了新闻的表现当中。

风格更新 如果从根源上讲,民生新闻的风格其实来源于我国上世纪80年代晚报类报纸和90年代都市类报纸的风格,即在对新闻的处理和传播上追求一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软、短风格,即已故著名报人赵超构所说“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

当然,作为电视新闻民生新闻在追求短、软风格的同时,似乎有必要在“快”和“新”上做文章。

这里的“快”当然是就民生新闻的时效性而言,虽说现在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备有SNG直播车,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发回第一现场的报道,但这类栏目直播的对象却往往并非社会重大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新闻资源和受众注意力资源。

这在民生新闻今后的发展中是应当引起从业者高度注意的。

这里的“新”,除了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体现,更多时候还是要通过信息处理的另类视角和个性主持来得以体现。

这是民生新闻应对同质化竞争的现实策略,也是未来民生新闻发展的现实走向之一。

影响力更大 民生新闻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电视发展创造了个不小的奇迹,但不可否认的是,民生新闻目前仍远未达到对社会公众的深度影响,尚不能影响社会主流舆论,而如果单纯依靠民生新闻电视媒体也很难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

由于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和关注指向大多仍未脱离“琐闻”的窠臼,这类栏目虽然收视率颇高,但因其受众的层次仍然相对较低以及其在社会重大新闻事件面前的失语,这类栏目目前在电视媒体中仍很难进入主流,也无法真正影响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

这又为民生新闻栏目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目标。

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升栏目自身文化价值、塑造公信力、塑造品牌、影响社会主流人群,扩大影响力将是民生新闻更高的目标,也是其持续发展的主要道路。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