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高架挂面]石桥挂面

20世纪50年代,陈毅元帅从成都回乐至的途中,经过简阳石桥镇。

见路边有一家卖挂面的小吃店,店招上写着:面细如丝,外圆中空。

陈毅好奇,吩咐停车,进店品尝。

陈毅要过一碗,果见这面条细如蚕丝,外圆内空,色白味美,口感舒爽。

陈毅大加赞赏。

随行人员叫过老板来,询问这面的奥秘。

原来,这石桥挂面,又称手工高架空心挂面,始创于宋,盛行于元,延续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据传,南宋时,一个皇帝喜食面条,但嫌面条过粗,要求做细

然而,宫中御厨们绞尽脑汁,总也无法将面条做细,皇帝十分恼怒,侍从们终日惶恐。

一日,一名叫宋喜的厨师给皇帝炖羊头,无意间将竹筷插入羊眼窝内,拔出时发现汤汁沿着筷子成一条线往下流,且越流越细。

宋喜受到启发,便将羊头骨放在案板上,两个羊眼窝内各插一根竹筷,把搓好的粗面条绕在竹筷上,两手拉筷,果然越拉越长,越拉越细。

从此,就用这种方法为皇帝做细面条

后来,此法流传至简阳石桥

人们开始用这种方法制作挂面

但不再用竹筷和羊头骨了,而是以竹棍代竹筷,以木制高架代替羊头骨,故称石桥高架挂面

石桥高架挂面全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和机器污染,其制作工艺独特,需经人工长时间揉面、搓条、抹油、扑粉、进槽发酵、拉制、上棍、上架、提面等劳作,历时近30个小时,20多道工序。

民间有一顺口溜,对石桥挂面制作进行了形象的概括:“自从‘离夫’以后,朝日‘打扮擦油’,结交‘两个光棍’,周身‘摆弄风流’,只说‘天长地久’,谁知‘刀截两头’。

”   石桥高架挂面对用水相当讲究。

它要求和面必须用当地井水。

这样,煮出来的面,才不会浑汤,而且没有吃完的面隔夜回锅,仍如鲜面。

所以,解放前石桥挂面作坊,每家都有一口水井。

石桥高架挂面,对面粉质量的要求几近挑剔。

否则,盘成的小条,无法上架,更无法承受手工拉力。

制作石桥高架挂面,只能在头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间进行。

其余时间因气温过高或空气湿度过大,做不出来。

所以,石桥高架挂面,一向被视为稀有的民间特产。

在明清时期就被指定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

后来,陈毅元帅回到北京,对石桥高架挂面的美味念念不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石桥挂面便进入了人民大会堂,成为中国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

20世纪80年代,石桥高架挂面获得国家商业部颁发的“名优食品金奖”称号。

如今,石桥高架挂面这一传统地方特色食品,正面临种种困难。

一是因为采用全手工制作,成本太高,企业不愿投入;二是精通此门手艺的师傅越来越少。

所以,石桥高架挂面的产量一直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责编志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