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方楔形去骨法治疗下颌阻生牙临床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根方楔形骨法对于下颌阻生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74例(共138颗)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应用根方楔形骨法对照组应用锤凿劈冠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治疗后临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最短时间为9 min,最长时间为31min,平均手术时间为约16.97±4.99min;对照组手术最短时间为26 min ,手术最长时间为59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34.77±5.95min。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根方楔形骨法 锤凿劈冠法 阻生牙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15—02      在临床当中,下颌阻生牙拔除手术较为多见,相对于一般牙齿拔除术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1]。根方楔形骨法能够减少骨流失,去骨快捷,有效降低下颌骨骨折发生率。我院对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期间74例(共138颗)下颌阻生齿患者中37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根方楔形骨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74例(共138颗)下颌阻生齿患者,男33例,女41例;患者年龄为18~39岁,平均年龄为32.7岁。138颗下颌阻生齿当中,有78颗为中位阻生齿,有60颗为低位阻生齿。74例患者均符合阻生牙颌平面分型标准[2]中的中、低位下颌阻生牙。   1.2 方法   1.2.1 临床研究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74例(共138颗)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应用根方楔形骨法对照组应用锤凿劈冠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治疗后临床并发症情况。   1.2.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神经阻滞麻醉,采用常规下颌阻生齿拔除切口。   1.2.2.1 观察组   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处用平凿行一骨沟,以0.7cm~1cm左右深度为宜[3],将骨沟下方作为支点,沿连续弧线向阻生牙根方的中点劈开骨,成楔形骨瓣,至阻生牙的远中舌侧,揭开骨瓣阻生牙根部的皮质骨下方置峨眉凿增隙,并除去皮质骨和阻生牙间的松质骨,舌侧适当增隙,牙挺楔进近中冠下端,挺松拔去病齿,骨瓣复位。   1.2.2.2 对照组   常规去骨劈开,拔去病齿。74例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以抗生素内服或静滴约2~4天。   1.3 手术评定标准   1.3.1 手术时间   切开至结束缝合时间。   1.3.2 并发症发生率评定   手术之后存在持久性疼痛及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应用x2检验,手术时间应用t’检验,且以P0.05)。   3 讨论   根方楔形骨法可以使病齿在前方牙阻力较小或不存在情况下,由远中旋转脱位,同时骨瓣复位减少了骨流失,对于下颌阻生牙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   3.1 楔形去骨优势[4]   3.1.1 减少骨流失   除复杂低位阻生牙需清除,多数于拔除楔形骨瓣依然和舌侧骨板连接,通过简单复位便可将拔牙创牙槽嵴原有形态予以恢复。   3.1.2 去骨快捷   楔形骨法操作简捷,通常只需垂直凿出骨沟,去骨达阻生牙远中的中点位或舌侧,削除皮质骨和阻生牙间的骨松质。   3.1.3 降低下颌骨骨折发生率   楔形去骨操作中方向多与下颌下端平行,和升支方向垂直,锤击力较劈冠力小,可以有效降低下颌骨骨折发生率。   3.2 对脱位时存在牙阻力病齿的相关措施:   3.2.1 以拔牙钳夹持阻生牙牙冠,阻生牙轴向旋转约90°[5];   3.2.2 增隙舌侧,阻生牙冲向舌侧,由远中舌侧脱位;   3.2.3 远中适度削除松质骨。   本文通过探讨根方楔形骨法对于下颌阻生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出,根方楔形骨法可以较好的缩短手术时间,临床并发症较少,对于下颌阻生牙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楚德国,王恩博,毛驰.下颌智齿拔除难度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7(15):236—237.   [2]游云华,张海荣,张华伟.下颌智齿拔除导致下颌骨骨折二例报告[J],江西医学学报,2010,9(1):70—72.[3]毛云峰.下颌阻生牙拔除术250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9,8(25):168—169.   [4]毕玉梅,刘君.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健康教育与效果评价[J],口腔医学,2007,7(19):15—17.   [5]周惠,周琳.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护理体会[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3(14):28—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