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机会主义:根源及其消除

提要:机会主义的产生,既与传统、、文化的特性有着直接的渊源,也与当前转型的现实有关,因为转型秩序稀缺的一般增大了机会主义的活动空间和诱惑力。

所以,在中国,消除机会主义,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中国 机会主义 为什么会产生机会主义,一般地解释是:人类的有限理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

但在中国,机会主义的产生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和现实根源

从历史传统来看,第一,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是产生机会主义的经济根源

首先,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对象看,主要面对的是界。

这种人与自然的“博弈”中,人是“有为”的一方,是主动的一方,而自然界是“无为”的一方,是被动的一方

这种“有为”对“无为”的“博弈”中,机会主义是最佳策略。

因为虽然“博弈”要无限地进行下去,但一方没有必要担心另一方的主动“报复”,从而也就在无形中助长了传统小农意识的机会主义倾向。

另外,自然界发生灾难的随机性,也促使了传统小农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农谚“抢种抢收,不收就丢”,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传统小农最现实的选择是“拾到篮里才算数”。

这种情况下,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为等等机会主义的表现也就在所难免。

其次,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看,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这种经济体系有的是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而缺乏发达的社会分工。

我们知道,分工本身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人与自然的“博弈”变为人与人的“博弈”。

这种人与人的“博弈”不同于人与自然的“博弈”,它是一种“有为”对“有为”的“博弈”,“博弈”的双方都具有主动性,一方的不守信和不负责任必然会得到另一方的有效“报复”。

所以,分工有助于机会主义行为的消除,从而也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只有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而缺少社会分工,所以,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使传统小农意识中只会产生家庭内部的信用而不会产生充足的在全社会范围之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信用。

所以,在传统小农社会,家庭内人与人之间信用的发达与社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信用的缺乏构成了明显的对比。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用的缺乏也就必然导致了机会主义在全社会范围的泛滥。

毕业论文 第二,传统官僚集权体制是滋生机会主义的政治土壤。

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集权体制本质上体现了一种不对称权力结构。

这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级和下级之间权力对称,另一方面是同一级之间权力也呈不对称状态。

上下级之间权力对称主要表现为上级是权力的优势方,下级是权力的劣势方;上级可以滥用权力,而下级则缺乏对上级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种情况下,上、下级之间权力博弈,上级的最优策略将是机会主义的行事,下级的最优策略也是机会主义的应付。

这种情况下,产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现象也就成为必然。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并非缺乏机会主义行事的上、下级官僚,但“经济人”假定的普遍适用性使大部分官僚远离机会主义难上加难。

所以,在政治权力的上、下级游戏中,机会主义总是呈普遍特征。

另外,同一级别不同部门之间权力对称主要表现为相互之间缺乏监督和制衡的有效机制。

由于在他们之上又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力方,所以,他们相互权力博弈的结果很容易形成同一级别内部的“权力同盟”,进而共同对付“高高在上”的权力方,形成“官官相护”局面。

当然,这种权力同盟”本质上是一种机会主义策略的选择结果,是一种机会主义的均衡,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高高在上”的权力方充分发挥作用,则这种权力同盟”很容易“土崩瓦解”。

一方面的原因是,在传统官僚集权体制中,人治传统浓烈,法治精神稀薄。

这种人治重于法治的权力游戏中,机会主义将无可避免。

这种环境中,一方面,只有机会主义才能得到最佳生存;另一方面,也使机会主义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

这种情况下,权力双方游戏的均衡状态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毕业论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催生机会主义的文化温床。

首先,“中和”的价值观蕴含着一种对机会主义的惩罚不力。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为贵”,等等处事原则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温馨的避难所。

而防止机会主义的最有效策略就是提高机会主义者的决策成本,但“和为贵”虽然表面上看是“行善”,但实质是在“助恶”。

其次,保守性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也有利于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因为保守意识扼杀了风险意识,而风险意识的缺乏使人更注重“近期交易”,而忽视“远期交易”;更关心“近期获利”,而忽略“远期获利”。

再次,依附性的人格意识也使人缺乏了自主平等的观念,从而也衍生出一种在交易行为中体现出的不对称心理。

这种对称心理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具有自卑倾向,要么是具有自大倾向,而这两种倾向都容易诱发机会主义心态。

另外,还有多神崇拜的文化情结,深层次也在体现着一种机会主义的底蕴,同时又进一步固化了机会主义意识。

等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探讨和,但仔细推究,各种表现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一种机会主义成份和在起着强化机会主义倾向的作用。

从当前现实来看,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也增大了机会主义的诱惑力和活动空间。

转型社会的一般特征是秩序稀缺。

因为转型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

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

转型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

一句话,转型会将经济和政治领域原有的平衡打破,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

有混乱必缺少秩序

在缺少秩序的情况下,社会的相互交往必然十分困难,信任和合作也必然趋于瓦解,而作为经济福祉主要源泉的劳动分工将变得代价十分高昂。

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既提高了机会主义的预期收益,也降低了机会主义的预期成本,同时,也增大了机会主义的活动空间;从而也就客观上促使了机会主义的泛滥,使机会主义的行事更加毫无顾及。

所以,在社会转型期,机会主义的猖獗也就在所难免。

这种情况的产生,又使转型社会秩序的重建成为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欧洲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在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实质就是实现由“伦理经济”向“法理经济”的过渡。

所以,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要打破传统“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伦理观念。

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

这个“合法化”的过程也就是从秩序稀缺走向秩序重建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机会主义泛滥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消除机会主义的过程,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