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消除小学生攻击行为个案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名具有攻击行为小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该生攻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行为强化技术为主,以榜样学习和隔离为辅行为改变措施,纠正攻击行为

希望此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行为改变 小学生 攻击行为 消除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案描述  明明(化名),男,8岁,小学一年级,独生子女。

剖腹产,出生后由人工喂养。

智力正常。

性格活泼好动,比较任性,脾气暴躁,易生气。

下课后,他经常在教室奔跑,一会儿给他人捣乱,一会儿挥舞拳头欺侮其它同学

抓伤别人手或者咬别人手的情况经常出现。

二、诊断分析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它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攻击、直接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明明给人捣乱,用拳头欺负同学,甚至抓伤和咬伤别人的行为属于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是直接身体攻击

影响个体攻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笔者了解到明明的相关生理指标正常,排除了由生物因素引起攻击行为的可能。

接着,笔者将着眼点放在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上。

笔者向学校教师、家长了解明明的情况并对他平时的行为表现的进行观察,了解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获悉攻击行为产生的正确原因有利于行为辅导方案的制定。

三、实施辅导  (一)行为强化

1、确定靶行为和目标行为

在采取行为强化之前,笔者分析和确定明明的靶行为和目标行为

行为是指辅导过程中需要加以改变的问题行为中的具体目标,而目标行为是指由靶行为出发的辅导终点目标、即期望的目标。

根据明明的具体情况,笔者将靶行为定为“攻击同学”,把目标行为定为“不攻击同学”。

2、确定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强化物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者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是强化

根据明明父母的介绍,笔者了解到他很喜欢巧克力。

因此,在此次操作过程中,笔者选择巧克力作为强化物。

3、强化训练。

在确定靶行为强化物之后,笔者针对明明攻击行为,开展行为强化训练。

具体安排如表1。

4、反馈与鼓励。

在对明明进行行为纠正过程中,笔者还重视明明的反馈并针对新的情况进行指导和鼓励。

在他每次拿到奖励的时候,笔者都会让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体会不攻击他人的体验。

同时,笔者会对他的行为进行赞扬,进一步强化他良好的行为

通过这些促进他纠正攻击行为

(二)榜样学习。

班杜拉认为,除了从自身的行动结果中获得学习之外,人类很大一部分学习是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活动而进行的观察学习。

辅导过程中,笔者向他讲了一些做出利他行为的学生和攻击他人学生的故事。

一方面,笔者明明讲那些采取利他行为的学生是怎样做的,例如他们是如何帮助其他人,怎样为集体服务的。

另一方面,笔者会跟他讲一些那些攻击他人的学生的事例。

在这些故事中,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由于伤害了他人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排斥。

这可以让他明白攻击行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通过榜样学习的方法,明明知道利他行为是正确的,而攻击行为是错误的。

这可以促使他学会用利他行为去取代攻击行为

(三)隔离

隔离是改变行为的方法之一。

它的理论基础是惩罚

惩罚会导致行为反应概论的降低。

隔离状态包括单独隔离、禁止隔离和非禁止隔离

根据实际情况,笔者选择隔离方法中的禁止隔离

这种方法是隔离惩罚程度相对较轻的方法,同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纠正明明攻击行为

明明出现攻击同学行为时,笔者马上制止他的攻击行为,并把他带到教师办公室,阻止他与其他同学交往,以此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笔者着重把握好这种方法实施的时机。

明明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笔者马上实施隔离

这样在最恰当的时机即在攻击行为发生之后立即执行,更好体现惩罚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使惩罚更具有针对性。

四、成果评估  在纠正明明攻击行为过程中,笔者行为强化技术为主,以榜样学习和隔离方法为辅,重视他在纠正过程中的反馈,并对他给予及时的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记录下他每周攻击行为的次数,了解行为的效果。

表2显示,辅导的作用是比较显著,可以有效纠正明明攻击行为

□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成齐. 儿童攻击行为的评估与治疗.中国特殊教育,2006(7):84—88.  [2] 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等.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12—  [3]孙婉菁.攻击倾向与游戏情境对国小儿童攻击行为之影响.硕士论文.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2003  [4]焦永国.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148—152.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