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丘广场的笑脸】小丘广场

位于巴黎市中心不远处有一个广场,名叫小丘广场

小丘广场影映在一片楼宇和绿树环抱中,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广场,却被称作是落魄文人的天堂。

从19世纪开始,这里就聚集了各种不得志、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他们在这里作画为生,或出售自己的画作,或为游客画画。

著名画家卢梭、高更、雷诺瓦、毕加索梵高、布拉克等都曾在此以作画为生,留下了一个个凄美的故事和传说。

毕加索曾在这里为一位游客画了一幅画。

这幅画,就是他后来的成名作――《亚威龙少女》,这幅画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雷诺瓦在这里创作的作品《加莱特磨坊的舞会》,闻名于世;梵高的《向日葵》,也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

毕加索后来回忆他成长的经历时说,没有小丘广场,也就没有他的成功,自己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小丘广场收留了他,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小丘广场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是穷画家心灵的憩息地、落魄文人的天堂。

说到小丘广场毕加索的目光中饱含了深情。

小丘广场的包容和大气、优雅和清澈,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记,在他心中注满了幸福和甜蜜。

200多年过去了,现在,小丘广场每天依然聚集着许多穷画家

杜瓦从巴黎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

为了生存,他来到这里,每天为游人画肖像。

他的笔墨简洁、流畅,顷刻之间就将一个人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简是一个女画家,她在这里出售她的油画。

渐渐地,她和杜瓦日久生情,结为百年之好。

夫妇俩每天在这里共同为游人作画,虽然生活还不算富裕,但是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每当说到自己的爱情,简总是一脸幸福,都40多岁的人了,可还像个小女人,脸上溢满了甜蜜。

她说,虽然两人流派、风格不同,但是,他是自己最敬佩的偶像。

居住在小丘广场不远处的阿莎老人,弥留之际一定要请杜瓦为他画最后一幅肖像。

杜瓦得知消息后,带着画夹匆匆赶到老人家里。

他坐在老人的床头,神情专注地为老人画肖像。

肖像画好了,老人拿起画作,看着画作上的自己,浑浊的目光里顿时闪烁着一丝亮光,苍白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红晕。

老人握着杜瓦的手,呢喃道:“朋友,非常感谢您,为我画了这么好的一张像,到了天堂,我也会默默地为您祝福的。

杜瓦握着老人松弛、耷拉的手,感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和力量,目光顿时变得一片朦胧。

进入到21世纪,随着巴黎市政建设的迅猛发展,小丘广场显得有些落魄和寒碜,周边各种形态各异的现代化建筑,正不断向小丘广场逼近。

2011年2月,在小丘广场作画画家们接到一个通知,要求这些画家们尽快搬离,这片地方马上要开发。

原来有投资商看中了这块地方,他们要在这里建一幢五星级的大酒店。

规划部门经过规划,同意了投资商的要求。

据悉,大酒店建成,不仅能成为这里一处新的标志性景观,更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意义十分重大。

得此消息,这些穷画家们感到很茫然无助。

他们对小丘广场有着太多的感情和依恋,在他们心中,那里有一种文化和传承、信仰和精神。

如果搬离了这个地方,他们不知道再到哪里谋生?   家住小丘广场不远处的琼斯太太得知这个消息,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

琼斯太太88岁了,她的家族见证了小丘广场的繁华和美丽。

她家墙壁上一直悬挂着从19世纪到21世纪各个年代家族成员由小丘广场画家画的画。

其中一幅她家太老爷的肖像画,还是高更在小丘广场给画的呢。

小丘广场琼斯太太一家,有着太多的感情和温暖、牵挂和寄托。

于是,琼斯太太一纸诉状把规划部门告上了法庭,要求保留小丘广场,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小丘广场的存在。

法庭很快受理了这个案子。

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法庭认定巴黎规划部门的这个规划方案毫无科学依据,此方案无效。

法庭在判词中写道,小丘广场不仅不能拆除,而且还要永远保留。

小丘广场是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的见证,无论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和进步,传统决不能割离。

在判词中,法官还一改以往严肃的语调,幽默地写上了这样一句话:说不定在小丘广场那些落魄的穷画家们中,会有人成为下一个毕加索梵高

小丘广场笑了,笑得很明媚、很灿烂。

笑脸,在小丘广场处处可以感受到、触摸到、体验到。

它以自己的古朴和深邃、包容和大气,向游人尽情诉说着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花无痕摘自《女士》2011年8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