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目标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控制;措施。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据2000年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资料显示: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哮喘症状:咳嗽、胸闷、气喘,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重度及危重哮喘发作,如治疗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

1 哮喘控制目标。

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修订的《哮喘防治指南》提出的哮喘控制标准为:最少或最好没有慢性症状,包括夜间症状;哮喘发作次数减到最少;无需因哮喘急性发作而急诊就医;最少或最好不需要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没有活动(包括运动)限制;PEF(呼吸峰流速)昼夜变异率20%;PEF正常或接近正常;最少或没有药物不良反应。

2 我国哮喘控制现状。

哮喘控制目标是治疗哮喘的方向和希望,是一个理想的目标,2000年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资料结果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哮喘控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即使在欧美国家达到GINA(全球哮喘创议)所要求的哮喘控制目标不足5%。我国患者存在以下问题:哮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与其实际病情有较大距离,患者低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激素作为哮喘的有效预防药物,我国患者对应用激素存在恐惧心理,激素应用少于6%;约有10%的重症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而面临生命危险;对自身病情缺乏监测和管理。

3 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

哮喘患者哮喘认知水平和配合医生治疗的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大量事实表明:哮喘患者由于缺乏哮喘常识,有病乱求医,错误使用控制急性症状药物,不仅使疗效下降,反而延误治疗时机。内科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哮喘诊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哮喘诊治存在诊断错误、治疗不足或不当。哮喘控制目标过于理想化,分级治疗方案复杂,缺乏时间概念和具体的量化指标,临床实践难以掌握。

4 实现哮喘控制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为止,哮喘尚不能根治,但大量临床资料证明:认真贯彻GINA方案,绝大多数哮喘患者病情可以得到很好控制,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4.1 改变传统医疗模式做好哮喘患者的长期教育与管理 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对于哮喘疾患仍采取医生坐在诊室等待患者就诊,然后开药。这种传统医疗模式不能满足哮喘患者的需要,亦不利于哮喘控制哮喘作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具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特点,慢性病的有效管理不以治愈为目的,而是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使慢性病患者能过上独立生活[1]。我国卫生部于1996年将哮喘列入慢性病控制范围,它的治疗原则:坚持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指导用药。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有80%[1]由患者在社区和家庭中完成,GINA方案2002年版本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没有提到缓解期,但临床上确实存在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因具有症状,感到痛苦会主动求医,缓解期因侥幸心理往往会自行停药,这恰恰是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之一。2006年第8个哮喘日活动中,专家强调要重视哮喘缓解期防治工作,利用“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科学的、现代的人性化服务,定期将有关哮喘的最新知识、防治技术教给患者,使患者成为防控哮喘的主体,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哮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另因治疗哮喘最主要的用药方式:吸入疗法具有特殊性,更需要通过医务人员的反复强调和示范患者才能更好地掌握。有研究资料显示[2]:对哮喘患者进行长期管理、教育可显著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门诊、急诊住院次数,降低医疗费用是有效控制哮喘的基础。GINA方案在制定哮喘控制标准的同时,建议医患双方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显然只抓患者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各级医师哮喘的基本概念、防治方法的掌握参差不齐[3],基层医师哮喘的认识模糊,哮喘诊断错误、治疗不足或不当,与医师哮喘知识掌握不够、更新不及时有关。有资料显示[4]:对内科医师短期轮训可提高内科医师哮喘认识水平。由此可见,作为哮喘防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基层内科医师积极学习哮喘新知识、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是搞好哮喘防治的前提。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