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永久迁移者边缘化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非永久迁移者(农民工)涌入城市,其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其中非永久迁移边缘化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我国非永久迁移边缘化的表征及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彻底解决农民工边缘化问题关键是必须促进其向永久迁移转变。

关键词:非永久迁移边缘化 表现社会影响      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成为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工人,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其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

他们在城市里的就业和生存都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永久迁移边缘化表征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非永久迁移者一般并不能进入到比较正规的部门就业,而是大多数受雇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或城市的一些非正规部门,从事非熟练性的劳动,缺乏较稳定的职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54.9%,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比例为40.6%,没有找到工作的占总数的4.5%。

他们不仅只能接受这些边缘化就业领域的工作,还必须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

2006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为1713.86元,而非永久迁移者的平均月收入为965.38元。

永久迁移者的平均月收入仅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的56.3%。

如果考虑到非永久迁移者几乎每天都要延长工作时间,那么按小时工资来算的话,他们的工资水平就更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五城市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显示:非永久迁移者的小时平均工资为4.05元,而城市劳动力为5.7元。

从每一类就业岗位看,外来劳动力的小时平均工资,均低于城市劳动力

其中,非公有单位行政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外来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工资差异最大,达到了2.8元。

而且非永久迁移者在被迫接受低工资的同时,还随时面临着被拖欠、克扣和拒发的可能。

此外,调查发现,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24%被老板、雇主克扣工资,其中,曾被拖欠10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2.5%。

这些都使他们的劳动权益处于边缘化状态

永久迁移者在接受边缘化就业状态的同时,又不得不忍受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绝大多数非永久迁移者,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

他们如果能够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就已经算是拥有较好的住房条件。

有的单位所谓的宿舍,条件也相当艰苦。

单位不能提供临时宿舍的非永久迁移者,有的借住在亲戚或朋友的住处,有的干脆住在工作场所或工棚,有的被迫自己租赁房屋居住等。

由于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或收入通常较低,在租房时,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往往是价格,居住条件很少考虑。

很多外来劳动力选择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中条件较差的房子居住

可以说,很多非永久迁移居住的地点,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在城市中的一些地方,形成了非永久迁移者的聚居区。

这些地区的住房,多数狭小简陋,居住环境极其恶劣,治安状况也较差。

显然,非永久迁移者的居住条件与都市文明很难相容。

永久迁移者本身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的同时,他们的子女通常也很难获得同当地学生同样的教育。

进入城市农民工并不持有当地的城市户口,而本地区的城市户口是进入这些公办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入这些公办学校就读。

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而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私人开办的,既无政府财政投入,又没有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督导,处于一种鲜明的边缘化状态,而且带有很大的营利倾向。

这些学校大多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也不符合办学标准和要求,许多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舍和交通安全、照明、取暖、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师资、课程、卫生等条件都令人担忧。

可见,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