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多边安全对话而生

东盟地区论坛是怎样的论坛,为何会有如此多国家共同参与,其主要关注的议题又是什么?日前记者从外交部官网获悉,原来东盟地区论坛“大有来头”,其召开意义重大,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渠道。

毕业论文网   由中国和菲律宾作为共同主席国,中国海事局和菲律宾海事工业局联合主办,广东海事局具体承办的东盟地区论坛渡运安全研讨会于2017年12月12—13日在广州取得圆满成功。

各方代表为渡运安全群策群力,交流最新技术,分享最好经验,会议氛围热烈,效果显著。

对于东盟地区论坛,很多人认识并不深,为此,本刊特意整理了该论坛的发展历程,以飨读者。

1994年在曼谷首办   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 ARF)是以东盟国家为核心,周边亚太国家踊跃参与的以“政治、安全”为主题的政府间多边对话合作渠道,目前已成为我国重点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外交核心平台。

论坛的召开是在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特殊年代,当时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

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

1993年7月,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

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外长参加“非正式晚宴”。

各国外长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举行非正式磋商。

1994年7月25日,ARF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

ARF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渠道。

每年轮流在东盟主席国举行外长会议   ARF每年轮流在东盟主席国举行外长会议,同时,ARF每年还举行一次高官会、一次安全政策会议、两次建立信任措施与预防性外交会间辅助(ISG)会议、四次会间会(救灾会间会、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会间会、海上安全会间会、防扩散与裁军会间会)和三次国防官员对话会(DOD)。

从2015年起,ISG会议和DOD会议分别精简到每年一次和两次。

ARF进程分为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和探讨解决冲突的方式三个阶段。

目前,ARF正在迈向预防性外交阶段。

2011年7月,ARF第18届外长会通过了《ARF预防性外交工作计划》。

截至2016年底,ARF已实施约300个建立信任措施项目。

近年来,由于南海领土纠纷及仲裁案影响,“海上安全(maritime security)”成为东盟地区论坛的热点,海上交通安全议题具有涉安全、涉海、低敏度、高合作度、多方共赢的特性,海上安全会间会及其会议成果变得越来越重要,主导了高官会和外长会的主要议题

据悉,海上安全(maritime security)的定义是广义宽泛、多样和不断进化调整的。

传统安全议题包括军事冲突和国家领土纠纷,其他(非传统)安全议题可以是海盗、武装骑劫、恐怖主义、非法走私毒品/武器、人员偷渡,还可以合作海上安全议题包括海上搜救、非法捕捞、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保护。

基于上述考虑,ARF海上安全的优先领域为分享风险隐患、交流信息和最佳做法;基于国际和区域法律条文、协定、合作建立互信;区域海上执法机构能力建设等。

同时关注的具体议题方向有三点,一是以“海上安保与合作”为议题,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海盗、武装骑劫、人员偷渡、贩卖人口、毒品与武器走私、非法捕捞等;二是以“航行安全”为议题,关注海空搜寻救助、港口国监督、SOLAS和COLREGs公约实施、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等;三是以“海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议题,关注海上油污应急处置、保护渔业资源、防止海洋污染、海洋酸性化、海岸带保护等。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事务   东盟地区论坛与中国密切相关,是我国重点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外交核心平台。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016年老挝举办的第23届ARF外长会上表示,中国是地区安全合作的重要维护者和贡献者,一直高度重视论坛作用,积极参与论坛框架下的对话合作,自论坛成立以来已举办了40多个合作项目,近年来每年主办的合作项目都占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充分说明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论坛发展。

王毅指出,亚太地区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也面临恐怖主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挑战。

中方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7年8月,在菲律宾召开的24届东盟地区论坛(ARF)外交部长会议上通过了由中国和菲律宾作为共同主席国,中国海事局和菲律宾海事工业局于2017年12月12—13日在?V州联合主办,广东海事局具体承办的东盟地区论坛渡运安全研讨会。

东盟地区论坛渡运安全研讨会主要目的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提出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全方位互联互通合作”,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南亚国家的水上安全监督合作,提升区域水上涉客运输安全管理水平,减少恶性涉客船舶事故发生,降低因此产生的人员伤亡,在东盟和南亚国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增强中国海事在国际和区域安全管理合作的话语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