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结构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2008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股份制改革前后银行绩效及其各影响因素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股改后的样本数据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改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显著高于股改前,且各影响因素也分别发生显著性变化;国有持股比例对银行绩效具有负效应,资产负债率与银行绩效正相关,而存贷比与银行绩效负相关。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产权结构股份制改革;配对T检验      一、 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金融业的中心,银行业为应对挑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自2004年起,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进行股份制改革,至2007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建立现代行业银行体系的目标基本实现。

产权结构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下简称“股改”)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银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自1932年Berle与Means在分散股权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所有权—控制权分离的结论,以及股权分散程度与绩效呈负相关的观点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商业银行作为公司的特殊形式,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产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张维迎(2000)提出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国有企业内耗问题的根本方法。

刘芍佳(2003)应用终极产权论对中国不同控制类型的上市公司绩效比较证明股权结构确实与公司绩效有密切关联。

涂万春、陈奉先(2006)引入产权结构变量修正了传统的S—C—P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对2000年~2004年以产权结构为主导的中国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产权结构单一和市场结构过度集中是影响银行业效率和绩效提升的两个主要因素。

汪来喜(2009)从跨国比较政府在银行产权比例角度入手,以1970年~1995年政府在银行中的产权比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应适当分散股权、逐渐减持国有股,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的政策建议。

这些研究的对象多数都是针对2004年以前的数据样本,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之后绩效的变化,以及股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绩效的关系这种基于我国股改实践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一系列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验证股改银行绩效有何影响,影响度有多大;并通过股改银行绩效各影响因素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研究产权结构等一系列变量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

二、 实证研究      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1999年~2008年先后经过股改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样本数据来源于各银行上市后的年报,其他银行上市前的缺失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并经过必要的整理和计算获得研究所需的变量数据。

2. 变量选取及定义。

本文选择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唯一指标,并选取了国有控股比例(%)、市场份额、资产负债率、利润增长率、存贷比、资金成本率、人均费用率以及不良贷款率8个解释变量

具体变量释义见表1。

3. 描述性统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前后银行绩效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本文以2003年作为分界点,1999年~2003年为第1阶段,2004年~2008年为第2阶段。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股改后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高于股改前, 均值由3.36%上升为12.14%,此外人均费用率与利润增长率均有所提高,而国有持股比例、不良贷款率以及存贷比股改后有所下降。

4. 配对T检验

为了进一步观察股改前后国有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各影响因素的变化显著与否,现对股改前后两阶段的样本变量进行配对t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配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净资产收益率表现出显著差异,国有持股比例、不良贷款率、人均费用率、资金成本率以及存贷比率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仅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市场份额未呈现显著差异。

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银行绩效及其各影响因素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5. 回归分析。

本文旨在研究产权结构银行绩效的影响,股改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故采用股改后2004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为了排除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导致伪回归,现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股改产权结构等影响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程度,基于对各变量所做的相关性检验分析(表4),现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