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原因不明者需警惕布鲁菌病!

2011年夏天,我科接诊了一位来自北京郊区的中年男患者,主诉发热10 d,发热无明显规律,最高体温39.5℃,伴轻度头痛、双下肢以及腰部肌肉酸痛、牙龈肿痛,偶有咳嗽。

有用羊羔肉喂狗史。

查外周血白细胞10.85109/L,中性粒细胞61.4%,淋巴细胞32.6%,血小板404109/L;尿潜血(++),蛋白(+)。

经外院头孢菌素治疗无效后转诊我院。

入院查体发现右肾区可疑叩痛。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57 mg/L);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为马耳他布鲁菌(羊布鲁茵);腹部超声和增强CT均提示肾脓肿可能性大,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抽出陈旧血液,培养出马耳他布鲁菌

确诊为布鲁茵病(以下简称为布病)肾脓肿,抗菌治疗后痊愈。

发热患者尤应注意布病  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

染疫家畜是传染源,其病原体为布氏杆菌,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其典型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和肌肉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最常见为骨关节受累,可表现为外周关节炎、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

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受累,可出现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

肾脏很少受累,一旦肾脏受累,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急性间质性。

肾炎甚至肾衰竭。

另外,还可以累及肝脏、脾脏、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可以累及皮肤,导致寒性脓肿

近20年来,我国布病疫情严峻,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统计,近两年,每年发病数均已经超过了2002年的10倍。

当然,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高,牧区为主要疫区。

需要关注的是,近些年来疫情呈现出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均已经有人间布病疫情报告。

因此,临床工作者(无论在传统疫区还是非传统疫区)在日常工作中接诊布病的机会明显增多。

我科室近年来还诊断了布病心内膜炎、布病腰椎和椎间盘感染等病例。

鉴于绝大部分布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因此在鉴别诊断发热待查时,需要格外警惕布病

布病诊断要点  详细询问相关的流行病学史 比如从事牲畜(最常见为羊,其次为牛)饲养、放牧、屠宰、加工、贩卖,进食生牛羊肉、乳类等历史。

实际工作中,开展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

比如上述患者在入院时,明确否认了以上危险因素,直到在获得确凿的病原学证据后,反复被追问时才告知有用生羊羔肉喂狗的接触史。

是否存在典型的布病表现(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和(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获取血清学和病原学证据 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确诊试验)、血培养和相应标本(如肾脓肿穿刺液)培养。

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并初筛阳性者考虑为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并确诊试验阳性或分离到病原菌者为确诊病例。

在临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中,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工作者在接诊发热患者中,要及时为患者开具上述检查进行鉴别。

布病治疗要点  急性期治疗要点 早期、联合、足疗程进行抗菌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利福平600~900 mg/d加多西环素200 mg/d顿服,疗程6周,共用2个疗程

其他方案包括利福平联用链霉素、喹诺酮类联用多西环素等,4~6周为1个疗程,常用3个疗程

尤其是合并布鲁菌脑膜炎、骨髓炎的重症患者,需延长3个疗程

如果疗程不足,病情复发,患者进入慢性期,治疗难度明显加大。

慢性期治疗 较复杂,应包括病原治疗、脱敏和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药在此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故卫生部2012年10月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将中医药纳入其中。

具体中医治疗方案请见文章链接部分。

布病预防要点  控制传染源 对病畜进行隔离治疗

加强畜产品的监督检疫工作,生乳出售前应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进食未消毒的乳类、肉类。

加强个人保护,避免徒手接触羔羊、接触可疑被污染的物品。

高危人群 应进行预防接种。

链接 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学认为,布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

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软、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具体治法、用药方案如下。

急性期  湿热侵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痛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石膏知母汤+防己黄芪汤加减

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湿浊痹阻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寄生汤+宣痹汤加减

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慢性期  气虚络阻证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加减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如有条件,可在局部疼痛部位,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