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教授辨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更年期综合征 名医经验 王春芳

王春芳教授系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教研室主任,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西结合妇科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善于辨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或多种原因导致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表现有月经紊乱、面色潮红、潮热汗出、头痛、失眠心悸、烦闷等精神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故多以雌激素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但长期应用有诱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脏躁范畴,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传统上本病多以肾虚立论,但往往会累及肝、心、脾及冲任。故本病有源于肾,发展于肝,累及心脾之说。这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理论,而且也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王老师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善用以下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滋肾柔肝养心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肾气虚,天癸竭,冲任二脉损伤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故肝肾阴虚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多见证型。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则头晕目眩;肝肾阴虚,不能上养清窍,濡养腰膝,则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虚火上扰,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肝肾阴虚冲任失充,则月经失调;阴虚失润,虚热内生,则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王老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强调要抓住阴虚之根本,妇女以血为本,经、孕、胎、产数伤于血,原本阴血不足,年届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肾之阴液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使机体处于阴血不足而阳气相对有余的病理状态,而出现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应以滋肾阴、柔肝血、养心神为主,以达到调和阴阳,改善症状的目的,不宜应用温肾壮阳及过用重镇潜阳、活血通利之品。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石斛、玄参、麦门冬、百合、墨旱莲、女贞子、山药、鳖甲、白芍药、枸杞子、菊花、牡丹皮、当归、山茱萸、夜交藤、酸枣仁、知母、黄柏、地骨皮等。   例1 张某,48岁,退休职工。2006—06—04来诊。 断经后周身不适6个月。患者于6个月前已断经,现两目干涩,口干,声音嘶哑,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尿频涩,大便干。舌红,苔薄白干,脉弦细。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属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肝肾,养心安神。药用:柴胡10 g,郁金12 g,合欢花10 g,黄芩10 g,沙参10 g,石斛10 g,麦门冬10 g,山药15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0 g,萹蓄15 g,瞿麦15 g,益智仁10 g,夜交藤30 g,炒酸枣仁15 g,车前子12 g,菊花10 g,淡竹叶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二诊,自诉尿频涩消失,其他症状有所减轻,时有颈部憋闷,心悸,原方去萹蓄、 瞿麦、车前子,加玄参10 g、黄芪15 g、木香6 g。7剂。上述症状明显改善,用药月余症状完全消失。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