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风险化解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营销环境的不断深入,低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大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于起点低,发展受传统体制影响、业务品种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低、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综合效益欠佳、监管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着其发展规模和态势,如何在经济环境中找到自身发展空间,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化解 0引言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其金融混业监管失控有直接关系。

我国入世后挤身于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国商业银行要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与国际接轨,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则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为主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为支柱的发展方向上来。

1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1.1发展观念陈旧,内控力不强在经营中,重传统业务而轻中间业务

许多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存、贷款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揽存和提高存、贷款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中间业务常以“派生业务”出现于经营者的头脑中。

商业银行内部对基层行的考核仍以存款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为主,对中间业务考核缺乏科学性和激励性,忽视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业创造效益的基本功能。

1.2法制环境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趋势突出表现为:一是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有机结合,主要产品有证券资金清算、银证代理、资产证券化等;二是网上银行产品迅速发展而这两方面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十分缺乏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是规范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准入条件、审批及风险职能管理,而对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等一些必要内容却规定不多,涉及的电子认证、电子货币等法律也不完备,使得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一个完整的法律环境,因而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更加突出。

1.3缺乏业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多数银行没有专业部门或协调机构对中间业务实施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负责中间业务拓展及推广的团队,缺乏长远规划,存在较大随意性。

比如结算业务由会计部门管理,信用证由国际业务管理,而代理业务却由公司部、个人金融业务部同时负责。

业务考核机制上,总行只下达业务考核指标,对如何加强其组织,提高发展程度,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有限。

有些商业银行市场主题地位不明晰,责、权、利机制不配套,粗放式经营管理,监管部门现场检查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负债等传统业务上,对中间业务的检查监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自我监督激励不强,制约了中间业务发展

1.4业务规模小,发展不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有所发展,但业务规模仍偏小。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还存沿海城市快于内地城市,大中城市优于中小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快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等问题,区域间,行际间发展水平极不均衡。

例如: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达47%。

2006年,重庆市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22亿元。

[1] 1.5定价收费不够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随意性强。

对于中间业务收费,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出台统一标准。

为争夺客户、增加业务量,各银行往往以价格战的方式视服务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致使各家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参差不齐”;中间业务收费界定不明确。

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一般是由总行统一制定,办法中对收费范围的界定和收费项目的明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银行制定的《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不同,有的是对64类、519项中间业务收费项目进行了详细罗列,有的银行管理办法中罗列35项收费项目或37项收费项目。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