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际化开启了中小学综合教育改革之门

历经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能力教育走向价值观教育等不同发展路径,各种教育改革思潮和模式不断涌现,但都难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和优质化教育的需求,而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越积越多,社会上出现了“留学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服务和教育资源的全球化竞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迫切需要我国加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国际竞争能力。

近年来,基础教育国际化呼声悄然兴起,各地纷纷开展了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实践。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来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需求。从本质上讲,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有效、合理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本国教育质量,促进本国人民子女接受更先进、更优质的教育,为国家和世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国际化促进中小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如何从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走向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层次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要提高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从“单向”学习借鉴走向“双向”的经验与资源分享,从单纯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从数量增长转向项目合作质量的提高,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当然,我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还需要政府在加强管理和监控质量的基础上,为国际教育交流建立更开放公平的政策环境。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从“交流互访”走向“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当前的教育项目合作主要靠引进为主。在一些国际组织或第三方教育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下,国际上许多教育改革项目被引入国内,开展了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实验,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致力于教育项目的合作和引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实验,涉及到30多个地区的300多所实验学校。北京市还专门成立了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协会,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中小学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并开展了持久的、大面积的教育改革实验。可持续发展教育也由最初关注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走向了关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借助项目的广泛开展,项目实验地区和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瑞典、美国等不同国家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也从教育的思想目标、内容方法、实施途径逐步扩大到学校管理模式、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每年都设立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近年来,在教育部支持下开展的“爱生学校标准实验项目”涉及到全国10多个地区的200多所中小学。“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高质量教育模式的一个样板,也是为提高学校质量所广泛采取的一项措施。“爱生学校”倡导平等的理念,尊重儿童权利,鼓励儿童参与和表达,强调建立健康、安全和有保护的学校环境,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高质量。其核心在于引导学校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保障儿童实现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成果的最大化,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爱生学校”项目专家组在“爱生学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研发了《中国爱生学校标准》,并采用国际教育项目推进常用的“三A”模式——分析、行动、评价(Analysis, Action,Assessment)——推进这一标准在国内的实验,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第三方教育机构异常活跃,在许多领域甚至成为“开路先锋”。英国剑桥教育集团是一家外方独资公司,长期致力于中英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主持开展了“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SDP),先后在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北京等地区进行实验。项目每三年一个周期,包括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学校共同发展愿景、学校发展计划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评估等全过程。“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在学校发展与改进、学校领导力建设、核心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重要思想基础。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学校学校以项目为核心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也更加多样。为了探索更加适宜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北京市明天幼稚集团引进美国耶鲁大学开普兰课程(Learn Every Day,LED)。课程提供了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案例,注重儿童兴趣的激发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指导方案。再比如,北京市商务管理学校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职业资格框架,制定不同职业领域课程与教学专业标准,加强国际流行的产学合作与项目学习,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北京市商务管理学院已与韩国相关机构连续合作多年,陆续派出烹饪专业和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赴韩国学习,达到了合作办学的目的。

另外,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由“单向”走向“双向”,从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转向双向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从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同时注重“开发利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将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推向国际。应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无论在教育管理还是教育方式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需要不断总结和提炼,把我国基础教育的经验推向国际,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教育平台上进行检验、验证、丰富和发展。比如,我国中小学的教师教研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都有许多优势,迫切需要从国际教育发展角度进考量和评价。上海市连续两次组织15岁中学生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并连续获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就是在全球教育平台上对上海教育的检验与评价。当然,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参与和介入国际教育发展标准的制定,依据国际教育基本标准,更客观地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教育国际化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广泛开展

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表现为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日本教育界甚至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基础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人才。

最早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国际理解教育大范围的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各国纷纷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集中在各国普遍关注的国际和平问题与教育国际环境问题与教育国际人权问题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全球问题与教育国际化问题与教育、青少年问题与教育国际价值观问题与教育、世界人口问题与教育、宗教文化与教育十大领域。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有:课程实施、模拟联合国、主题活动、专题教育、自主研究等。下面主要介绍两种方式。

(一)借助课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借助课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在现有的课程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渗透。通过开展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在现有的学科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自觉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比如,包括在现有的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学科渗透一般采用的方式方法有三种。第一,插入式:在现有课程中,穿插一些其他民族的英雄人物介绍及相关的文化事件,比如各种民族节日、纪念日、庆典仪式等。第二,案例式:在不改变课程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本书、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方式,附加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与观念介绍。第三,专题式:结合现有的学科教学内容,改变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内容结构,设计专题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民族的立场与观点出发,探讨各种概念、主题和文化观点。

借助课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第二种方式是开设选修课程。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收集资料,理清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开发多元文化教学设计或教材编写,设计选修课程开展实验探索。例如,玉渊潭中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特考利市高中(State College Area High School)联合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中美文化差异比较》,不仅使中美两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真正进行深入、实质性的交流,而且实现了两国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深度合作。这种课程开发与实施形式在国内还比较少见。有的学校通过开设一些语言类课程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比如,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开设了《法语及法国文化课》,利用学生对法语的好奇心和法语学习达到理解法国文化和习俗的目的。

另外,北京教育学院组织专家和教师开发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教材。2007年,该教材被列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是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一套国际理解教育教材。现在,北京有几十所实验学校都选择了这套教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验。

(二)模拟联合国。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是模仿联合国及其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同学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

“模拟联合国”一般需要有相对真实的讨论议题、会议场景、代表国家、固定程序等环节。比如:

?誗模拟委员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

?誗工作语言:英语。

?誗与会国家:英国、美国、德国、马达加斯加、古巴、乍得、法国等30个国家。

?誗代表人数:30人。

?誗议题:在日渐全球化的世界,加强社会保护,增强人们的应变能力。

?誗会议情景:(辩论)熟练运用正式辩论、非正式辩论、动议、磋商、起草工作文件、传条等各种规则,争取发言和游说的机会。

在整个“模拟联合国”的过程中,学生们要为某个观点的异同进行反复磋商,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为世界文明共商大计。在“模拟联合国”中,学生需秉承国家平等思想,保持小心谨慎的谦虚态度,在妥协中坚持,在互盟互助中求发展。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领袖意识。

在“模拟联合国”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印名片、穿西装、打领带,还要演讲、写文件、提方案。辩论没有标准答案,唯有责任和使命。参加辩论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还需要扎实的语文、英语等各学科功底。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育国际化引发中小学课程

教学领域的借鉴与融合。

基础教育国际化最终要触及课程教学领域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了八次。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框架的完整性、改革的彻底性和影响的深远性等,引起了国内外基础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知识性、完整性、系统性、学科性等都比较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能力性等比较突出。中西方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要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甚至融合的过程,这已经是中外教育改革的共识。

国际课程与我国本土课程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丰富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满足个性化学习、多样化需求。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不仅要面向国内学生也要面向国际学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多国教育体系要求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程度指标就是国际文凭组织(IBO)课程(PYP、MYP、DP 、IBCC)在各国教育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美国和英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更多的公立学校取得IB 学校资质,扩大IB 课程应用。现在,我国的一些高中学校也开始引入IB课程,或者A—level、AP等英美高中课程,这在客观上为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条件,有效地提高了中学课程国际化水平,增强了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教育改革基础教育之门国际化。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