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傣族赶摆民俗题材在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实践中,选择什么样的创作题材,表现什么样的意境是创作实践中重要的环节。

滇西傣族赶摆傣族的一种民俗活动,对其宗教特点、区域特点民俗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把赶摆这一民俗文化活动带进高校中国画创作课堂,使把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与中国区域特色民俗活动相结合的想法付诸实施,这样不仅丰富了中国画创作的表现素材与形式,而且也能使滇西傣族赶摆这一民俗文化活动通过绘画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滇西赶摆中国画创作   注:文章系保山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编号:16BY014   1 中国画创作意境与滇西赶摆的宗教特点   中国画创作首要解决的是意境问题,而中国画创作中最高层次是禅境。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以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被灿烂地发挥的一种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是一种以韵味为上的阴柔之美。

滇西傣族赶摆民俗活动的宗教特点进行研究,正是滇西赶摆民俗题材创作要积极探索和表现的本质与意境。

人类早期的节庆活动是和原始宗教活动合二为一的。

傣族信仰佛教,关于“摆”的活动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赶摆佛事活动的一种,意为敬佛或是对佛有所供献。

但凡笃信佛教的傣族,都认为赶摆是供佛的最大功德,带有祭献和忏悔的意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有借此通向佛国天堂之意。

运用中国画创作方式对赶摆这种佛事活动进行描绘,表现傣族人民对佛的敬仰,对佛事活动的重视,折射出傣族人民的人文精神、风俗习惯和信仰。

中国画创作时,表现傣族人民的这种心情和期盼,把傣族赶摆这一活动寄托的美好愿望用具体的形象创作出来,把中国绘画的东方韵味与滇西傣族民俗活动相结合,表现出赶摆民俗活动所包含的本质与内涵,创作出具有宗教色彩??美情趣的中国画作品。

2 中国画创作的内容与滇西赶摆的区域特点   滇西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所谓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滇西赶摆作为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着其鲜明的区域特点、地方性特征,这种特征是通过它的宗教信仰反映出来的。

滇西傣族节日名目繁多,大都叫做“摆”,如、广母赛、晃露盛会、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

广母赛,滇西傣族寨子里的男女老幼都要到河边搬运沙子,然后由老年妇女在佛寺院里精心堆沙塔,人们用竹子编制一些祭物,制作彩纸塔帽,人们以此祈求丰收,过上甜美的日子。

开门节,也叫摆干朵,此时正是秋收季节,农忙已过,解除“关门节”以来的禁忌,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举行婚礼。

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也随之结束,这期间善男信女们身穿民族盛装,敲锣打鼓,为此举行盛大的集会。

各个寨子的男女老少手持各类贡品,如:彩马、彩象、佛伞、佛幡、钱树、鲜花、食物等,随着锣鼓声涌向友邻村寨的寺院参拜礼佛,以此对斋戒期间心存的一些杂念、过错和不端的行为进行反省、忏悔、总结,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未来。

赶摆活动的发生、发展、演变正是在这样的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是傣族佛事活动的一种,受傣族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显示出浓烈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画创作中,不只是从赶摆的形式上,如傣族人民的穿着打扮、贡品、赶摆细节等方面考虑,更要从滇西赶摆的区域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出发,使构建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的主题创作带动中国画创作的新模式得以实现。

3 中国画创作滇西赶摆民俗文化特点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滇西赶摆这个题材有它自己的民俗文化特点

钟敬文先生说过:“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

”①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

云南地处边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再加上山高水远,交通不便。

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因此许多极为原始的,极为古朴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在各个民族中保留。

滇西赶摆这种民俗文化活动正是经过长期的发展传承下来的,无论哪种形式的赶摆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些民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点,并通过它的稳定性表现出来,传承至今。

滇西赶摆这种民俗活动傣族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面貌,所以它具有民俗文化中的多元性特征和复合性特征。

它是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它不断地发展,把每个阶段的特色结合在一起,才呈现出今天这样的面貌。

滇西赶摆创作是把赶摆这一佛事活动引入高校中国画创作课堂,通过对赶摆一系列活动进行取舍、重组和再创造展现出来。

它不仅是傣族民俗文化活动的原始再现,还是经过用心提炼,注入情感后创作得来的。

民俗题材为主题的民俗绘画艺术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之所以选择中国工笔画的方式来表现这个题材,是因为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的民俗文化绘画艺术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的结合无疑会呈现一种新的面貌,这正是高校中国画民俗题材创作要追求的,这种特征则是通过民俗文化中国画的稳定性体现出来。

中国画理论的传承具有相对稳定性。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画家绘画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

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却始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至今。

如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绘画美学的基础。

谢赫的“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

宗炳的“畅神论”, 在创作思想上,要求画家要体现自然内在的精神运动,而不是自然影物的机械摹似。

诸如此类画论在当时已经定型,并一直传承下来,这正说明中国画传承上的稳定性特征。

这些理论在滇西赶摆创作中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画家有着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现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正是借鉴和吸取了这些作品的精华,才展现出今天特有的面貌。

正因为中国绘画民俗文化有着如此相近的特点,这就使把中国绘画的东方韵味与中国特色民俗艺术相结合的想法成为了可能。

把这些综合因素利用起来,才能丰富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实践。

总之,滇西赶摆民俗题材创作是中国民俗文化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碰撞的产物。

滇西赶摆这种民俗活动引入高校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即满足区域民俗文化传承,又丰富了中国画创作题材,满足美术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有意义的条件。

注释   ①引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2009年9月第1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5321—3495—3 P17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2009年9月第1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532134953   [2]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2001年8月第1版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ISBN 7221055696   [3]张公瑾、王锋《傣族宗教与文化》 2002年9月第1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81056700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