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科技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发生着变革,尤其是中学音乐教育微课的引用,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发展,本文旨在研究中学音乐教育微课设计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其他课程的微课应用提供借鉴,同时也促进中学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育 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08—02。

一、中学音乐教育微课设计与应用现状。

微课”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利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用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展现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学习环境。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现在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刚刚起步,微课设计从唱歌课、欣赏课、乐理常识课、器乐课不同的课程出发进行设计,都还处于实验阶段,只有城市的学校进行了开展,在农村的中学还没有进行相关的课程开展,微课的逐步投入使用,一定会能使更多的同学热爱音乐,热爱学习

二、中学音乐教育微课设计特点。

(一)精致教学设计

中学音樂教育中微课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做好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微课中的教学设计是完全、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且在设计上要保证时间在5—8分钟左右,提前预设出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以及教学流程,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在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二)经典示范案例。

微课具有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在微课学生可以亲身的体验,增加音乐学习的直接经验,感悟音乐课堂的魅力所在,通过在线的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信息化资源,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在经典的示范案例中进行音乐教学,真实感受音乐创作家的创作情感,体验音乐之美。

(三)自主学习为主。

现在的教学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才能去主动的学习微课是供学习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原则,让学生学习中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在自主学生中,学生去自己探索音乐世界的奥妙,去挖掘音乐带给学生的知识,从音乐学习音乐乐理,以微课的形式就变得更加的有趣和实效。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积少成多的作用。

三、中学音乐教育微课的应用策略。

(一)微课融入音乐,玩转课堂

新课改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设自主课堂、合作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微课的出现就帮助了这个目标的更早实现,在微课融入音乐,玩转课堂的理念成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又一种新的形式,微课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微课堂玩转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微课堂中积极的表现,利用各种平台,增加学生的互动,让微课成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增进互动与合作的工具。

(二)教师提高,学生学习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也要积极学习微课的使用,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增加解学能力,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精彩的上课体验,教师要不断增强教学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微课这种形式实现教师学生音乐水平的共同提高和进步。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也不能脱离教师学生互动,要把微课真正的利用起来,成为一种学习音乐的方式。这种课堂有积极的方面一定会有消极的方面,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的课程中,也不要完全消失于课堂之中,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微型的课堂自主学习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也要时常的监督,帮助学生运用好微课的积极效用。在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不仅学习的是音乐也是音乐的历史,只有明白了人物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感情色彩,在学习歌曲的同时,通过微课这种资源,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去了解音乐名人背后的故事。

中学音乐教育也是中学生学习的关键,对于美育的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都是从音乐教育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微课的创新应用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乐趣和课堂体验,在微课学习,在微课中体验,通过对中学音乐教育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我们也更加意识到这种形式的积极作用,微课的起步刚刚开始,相信未来一应会有更多的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3]李小刚,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设计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4]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12—1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