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

内容提要:鲁尔区德国一个以煤炭、钢铁、煤化等产业为基础的老工业区,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约束,鲁尔区从1960年代力图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本文分析了转型中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概述了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作用,总结性提出了七项建议,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及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 鲁尔区 老工业基地 区域

一、德国鲁尔区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

鲁尔区德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区,它正处于从意大利北部一直延伸到英国的欧洲工业产业带的中东部地区(不过从德国的行政区划规定来看,通常所说的鲁尔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而是德国最大的一个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部分)。由于其所处的地理和行政区划位置,所以同其他重要工业区相比较,它同东欧国家的联系更为密切。随着欧盟的东扩,它的重要性则会更加突出。

鲁尔区的矛盾表现为:

(1)在1950年代,它是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从而也是成就德国经济奇迹的发动机,即使到今天,以能源工业为主的鲁尔区仍然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但是从1950年代末以来,一系列结构转型期的尖锐矛盾迫使政府对这一地区给予财政补贴,这已经成为政府的长期负担。

(2)从1980年代以来的近20年以来,这种结构转型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尽管重工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鲁尔区的第三产业今天也显示出它的价值,其增加值占当地地方国民经济总增加值的6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过,鲁尔区结构转型仍没有解决这一地区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鲁尔区的失业率一直处于14%的高点,如果把实际上的隐性失业,这个比率可能还要更高一些。

(3)在鲁尔区,对结构转型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高校和技术中心,但新企业创业方面鲁尔区却长期存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的缺陷。

(4)尽管从19世纪中叶以来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值得关注的敏感的国际政治区域。但是,鲁尔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却相对较弱,只有很少的国际大型企业把厂址定在这里,而且居住在鲁尔区的居民有相当部分的人不在此地工作,而是在被戏称为鲁尔区“大脑”的邻近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杜塞尔多夫上班。

二、剖析夕阳工业。

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观察鲁尔区的危机,有一个事实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它的危机。鲁尔区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相比,多年以来人口增长呈负数。但造成这一情况并不是因为人口出生率下降,而是年轻高素质人口的流失,因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其他地区。其他数据显示鲁尔区的发展至少部分上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发展相脱离。如1990年代,虽然这里的生产效率很高,但是它的GDP却没有增长,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不包括鲁尔工业区)本身的经济却在不断增长,这是由于它们在结构性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第三产业方面,鲁尔区的GDP指标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不包括鲁尔区)相比,其工业指标却下降了。这已经为这一地区的工业生产衰退亮起了警灯。

如果我们去请教了解情况的人,问他们这一地区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么,许多经济学家的意见是:虽然它是由外生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一地区的区域政策也加深了危机。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也指出了鲁尔工业区结构上的深层次缺陷。首先,鲁尔工业区的城市与行政区在结构上是分散的:一方面按照联合国自然环境组织的评价,鲁尔区与伦敦、圣彼德堡或者巴黎一样,是欧洲重要的城市聚集群之一,但是鲁尔区并没有像上述城市聚集群一样形成区域大都会的认同感。德国其他地区的许多人一直认为鲁尔区是一个烟囱林立到处冒黑烟的地方,实际上鲁尔区早已不是这样了。虽然鲁尔区的人完全具有共同的认同,但鲁尔人很久以来一直沉浸在他们过去的日子里,按照“伙计”,即矿工弟兄的方式来思维和生活。州的社会民主党领导与大企业负责人、工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决定了从1950年代以来当地把采矿业作为主导工业的模式。

目前,为了复兴鲁尔区,是否对该区的行政结构实行彻底改造已经演变成为持续小锐的政治争论。在1970年代鲁尔区协会的权力已被大大削弱,并逐渐被自治会替代,但自治会只有很少的计划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建立一个鲁尔城的愿望离现实实在是太遥远了。人们只能耐心地等待鲁尔区在未来某一天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为什么鲁尔区区域政策改革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影响。

三、历史上鲁尔区区域工业区政策

从1968年以来,针对鲁尔区危机的发展而推出了一系列区域政策这一区域政策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在凯恩斯主义中央计划阶段的区域政策。中央计划的区域政策是考虑到要在联邦层面上长期协调各个区域政策。它就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改善区域经济的共同任务》。这一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它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工业资本的形成和强调出口工业。这个文件反映了宪法的精神,那就是让德国各地区的生活水平更趋一致。

(2)在1970年代,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并考虑到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区域政策内容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但它保持了它的“防御性”,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放缓结构转变的速度。建立大学被人们认为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它是新知识的发动机。

(3)在1980年代,机构改革在“区域政策区域化”的口号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中央集权式的控制被大家认为是错误的,替代中央集权的是地方管理者,他们要有更多的自治权,这样就能保证避免发生携带效应,结构转变的目标指向就会被社会各阶层所认可。这一主张是与“积极性区域政策”紧密相关的,这一政策支持创新和集中力量发展“软基础结构”。

(4)由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到1990年代工业区位竞争政策已经被推到前台。在系统竞争能力理论的引导下,区域政策被视为所有地方官员合作的基础,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地区的经济实力,形成持久独特的竞争力。这一政策对促进建立新企业很有意义。

(5)考虑到公共财政的困难,目前人们还在实行分散的区域政策,也就是说政策更加灵活,机构更加精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政治上挖掘公共机构以外的潜力。政府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的“主持人”。

鲁尔区区域政策与上述5个阶段的区域政策完全合拍。在鲁尔区,煤炭和钢铁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它的区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产业结构政策的基础上。自1958—1959年,德国煤炭危机发生以来,它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开采成本太高而受损。鲁尔区政策长期由财政补贴来维持,这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为了与欧盟的政策保持一致,这一补贴现在正在逐渐被取消。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