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30猜想】 猜想

25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

今天,深圳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大都市。

那么,再过25年,深圳将会变成什么模样?最近出炉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大胆提出“与香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等颇具想象力的新概念。

深港”是哪里?      “我们国家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的大概有三个地方:一是北京,二是上海,再一个就是深港

”   ――说这话的是参与编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的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迅先生。

李迅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早在八十年代就参与编制深圳第一部总体规划,先后参与过深圳1984-2000年、1996-2010年的总体规划。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则是深圳的第三部总体规划。

2005年12月6日上午,深圳市规划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用3年多时间编制完成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简称《深圳2030》),并宣布从2005年12月6日开始进入“公众咨询”阶段。

深圳2030》勾勒了2030年的深圳蓝图,为深圳未来25年提供了指导性的发展方向。

引人注目的是,《深圳2030》明确提出:“形成与香港一体化的国际性枢纽城市”、“促进深港同城化进程”。

12月7日出版的《南方都市报》发表题为《预测深圳,须充分释放想象力》的专访,接受专访的李迅先生表示:“在我们的策略报告中,我们设想深圳未来应该是站在更高层面与香港联手的一个世界级城市

所谓世界级城市,就是它对世界经济有统帅作用,有影响力。

这样的城市一定会成为人才、资金、信息等产业要素集中的核心地区。

深圳来看,只有与香港联手才有可能性。

我们国家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的大概有三个地方:一是北京,二是上海,再一个就是深港

”   事实上,深圳人丰富的想象力,早已充分释放。

早在2003年7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刚刚通过不久,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深圳商报》联合主办的“CEPA对深圳经济影响及对策”研讨会上,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秘书长李罗力教授就提出:“在CEPA新形势下,深圳香港加强合作,就是要实现全面的‘同城化’,包括银行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市场以及居民生活‘同城化’。

”   2003年9月,在首届“深圳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中,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魏达志教授又亮出鲜明观点:“深圳香港之间,不仅要有共同的对外关税、合作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而且要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实现商品、人力、资金、服务四大流通,达到欧盟在发行欧元之前的一体化程度。

这种‘共同市场’的一体化,是深圳香港之间的最佳一体化模式。

”他甚至提出:“如果中央决定推进深圳香港一体化,那么可能深港之间的‘一线关’会逐步弱化,加大开放程度;与之相应,‘二线关’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管理。

”―― “一线关”即深圳香港接界的边境管理线,“二线关”即深圳与东莞、惠州接界的特区管理线。

如果弱化“一线关”,那就意味着深圳人可以自由进出香港;强化“二线关”则意味着东莞人不可以自由进出深圳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教授主编的《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4)》中,乐正教授又提出“一都两区”、“港深经济圈”等概念,他认为:“在空间上,深港两地合起来只有3100平方公里土地,在内地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面积仍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

与一些国际大都会相比较,地域空间更显得非常狭小,因此,通过港深都会经济圈的模式,加强两地的经济融合,使香港的营运市域空间向深圳特区延伸,并将都市型的产业链、市场区和生活圈拓展到东莞、惠州,在1.6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东部形成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会圈。

”   号称“深圳民间思想库”的“因特虎俱乐部”甚至在公开出版的《因特虎深圳报告2004:十字路口的深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提出:“香港作为南中国的轴心、大珠三角的龙头城市必须从深港一体化做起。

香港经济空心化、营商成本太高、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都要依靠深圳珠三角

最好是香港深圳、东莞、惠州整个珠三角东岸的大整合。

最终它们会变成一座城市,就像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一样。

”   布达佩斯是1875年由布达和佩斯两座城市合并成的一个城市,类似我国的武汉――国民政府在1927年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合并而成一个城市

那么,在25年后的2030年,中国的南方会不会出现一个叫做“深港市”或者“港深市”的城市?       深圳有情,香港无意?      今天,如果你到深圳旅游,深圳朋友一定会带你到一个可以高瞻远瞩的地方――地王大厦69层的“深港之窗”观光厅,然后用手往南边一指,无比自豪地说:“那就是香港……”   走在深圳街头,我们时不时也可以看到“深港”或者“港深”之类的字眼,比如:满大街跑的“深港的士”;叫做“深港大厦”、“深港豪苑”、“深港花园”的高楼大厦;还有“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驾驶学校”、“港深制衣厂”、“深港鞋业”,甚至“深港海鲜城”、“深港火锅店”……   事实上,《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的名称,也是与《香港2030城市发展策略》的积极对接。

就连操作方式也模仿香港,比如“公众咨询”。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已经响亮地提出“与香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那么,《香港2030城市发展策略》是否有类似的表述呢?据2005年12月27日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深圳市规划局新闻发言人、总师室主任徐忠平告诉记者,《香港2030城市发展策略》出炉较早,其中并没有类似‘深港同城化’的表述。

深圳提出‘同城化’,是基于《香港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关于香港与内地及珠三角地区合作的宏观判断。

”   《香港2030城市发展策略》,简称《香港2030》,于1998年2月24日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会议通过,目前已进行到公众咨询的第三轮阶段。

查阅《香港2030》,的确没有提到 “深港同城化”、“与香港一体化”等概念,只提到一条“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香港2030》的规划项目包括:1、提供充足的土地及基础设施,满足房屋及社区发展的需要;2、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3、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4 、提升香港作为枢纽的功能;5 、加强与内地的联系;6、发展一个安全、高效率、合乎经济效益及符合环保原则的运输系统;7、保育自然景观及保护文化遗产。

香港到2030年要实现的目标是“不但是中国主要城市,更可以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享有类似美洲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那样的重要地位。

”   早在2003年,曾有一篇轰动一时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我为伊狂”提到:“遗憾的是,神女有情,楚王无意,长期以来香港一直对深圳警惕心有余,而合作力不足。

例如当年香港要搞创业板,深圳方面提出可以把香港的创业板设在深圳,以节约资源,合作发展,但是香港方面不置可否。

”――香港方面之所以不置可否,可能是他们认为把香港的创业板设在香港更“节约资源”吧?香港方面之所以对深圳方面力主的粤港澳跨海大桥“双Y”方案也不置可否,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单Y”方案(不落脚深圳)更符合粤港澳三方的利益吧?   《经济观察报》在2004年8月发表首席记者仲伟志的报道《“后邓小平时代”的深圳凝思》,文章提到:“让深圳方面郁闷的是,深港合作有些一头热一头冷。

现在看来,香港似乎只愿意同北京、上海、广州等远方地区进行合作,而把近在咫尺的、在区位战略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深圳冷落在一边――比如深圳提出多年的河套地区开发问题,最终在港府那里碰了钉子。

”――之所以碰钉子,是因为深圳河南岸有一大片湿地,出于保护人居环境的考虑,香港市民不希望高强度地开发这一区域。

香港商报》在2005年10月12日的发表评论称:“某些人一直主张香港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要与内地保持距离,说这是‘一国两制’,也是香港向中央‘讨价还价’的筹码。

这种论调,假如不是无知或误会,就是别有用心,甚至颇有‘港独’的味道,绝不可取,更绝不正确。

这是原则问题,是非黑白必须分清。

”――但首先要“分清”的一个原则问题是:《香港商报》虽然冠有“香港”二字、并以繁体字印刷,但主办单位是深圳报业集团,所以,这段话更可能代表深圳人的立场,而不能代表香港人的立场。

有意思的是,就在《深圳2030》出炉不久的12月15日,粤港城市规划及发展专责小组第二次会议在珠海举行,双方讨论并签署了《大珠三角规划研究》和《粤港城镇规划信息平台》两个合作项目的合作协议书。

香港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在致辞时表示:大珠三角规划研究是粤港两地在城市规划领域上,首次携手合作进行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

希望通过这个研究,双方可以共同为提升大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使大珠三角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城镇群之一。

据报道,《大珠三角规划研究》的宗旨是:“通过协调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城镇及交通的发展,促进区域环境改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确保‘大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大珠三角’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       深圳人有“暴发户心态”?      深圳香港仅隔一条弯弯的深圳河。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的那天起,深港两地就注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从1979年至今,深圳60%的外资都来自于香港

2003年1月,皇岗口岸正式实行“24小时通关”;   2003年8月,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开工;   2004年6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及其它8份框架协议(简称“1+8”),内容包括口岸、基建、规划、CEPA实施、科技、环保、食物安全及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2005年5月,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公司签署了地铁4号线特许经营协议及地铁2、3号线合作备忘录……   25年来,深圳香港不是一直在合作、一直在互补吗?   未来25年,是不是一定要合作到“同城化”的程度、互补到“一体化”的程度?才年实现“双赢”?   在经济上,“同城化”是否有利于香港的利益?是否有利于港人的利益?   在政治上,“一体化”如何回避“一国两制”的矛盾?如何超越“港人治港”的承诺?   这恐怕需要具有超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政治智慧。

我们注意到,自从《深圳,你被谁抛弃?》被炒得沸沸扬扬以来,深圳的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积极为深圳寻求“新定位”。

先是闹过一阵子“直辖论”,整天召开各种名目的研讨会、座谈会、咨询会,论证深圳成为中国“第五直辖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面对沸沸扬扬的各种猜测和小道消息,深圳市政府秘书长唐杰不得不在新闻媒体作出官方回应:“深圳市政府从未有过这样的说法,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制度的创新。

”   那么,现在的“与香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等颇具想象力的新概念,是不是“第五直辖市”理论的延伸?   对于深圳有关专家学者的心态,《证券时报》在2005年4月16日刊登记者钟恬的文章《深圳应该抛弃暴发户心态》分析指出:“一些所谓深圳精英人士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不仅对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兄弟城市居高临下,对省会广州出口不逊,甚至连北京、上海也不放在眼里……深圳精英们对内地各大城市,大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

只有一个城市深圳不敢得罪的,那就是香港……研读了数篇深圳精英写的文章后,发现他们对深圳未来的定位几乎如出一辙,对香港殷勤有加,即不断鼓吹‘深港一体化’……这种想法在这些精英人士中大有市场:深圳甚至已经不愿意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城市,而是希望成为香港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深圳未来的定位,也寄望于中央继续给予深圳给多的优惠权利,让深圳逐渐香港化,以便继续享受香港繁荣边缘带来的提携……追根究底,深圳精英一直希望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比省会广州更高的地位,取代广州获得‘珠三角经济龙头‘的称号。

”   深圳精英人士要么谋求“第五直辖市”,要么谋求“与香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但之所以出现“神女有情,楚王无意”的尴尬,恐怕是因为香港的利益不止在深圳香港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现实的选择,更远大的理想,诚如香港特首曾荫权在香港特区政府2005年10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六周年国庆酒会上所说:“当我们从更广大的领域,以泛珠三角、以国家未来发展为背景来看待时,我们会发现,合作的空间和潜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香港人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可以大得多,香港人创造的财富也可以大得多。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