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

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 一、产业关联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

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

跨国公司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

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二是前向联系效应

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

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

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

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

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

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

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

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

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东道国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

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

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

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

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活动是在OEM合同关系下进行的。

虽然OEM的合作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双方在产品加工范畴内的合同关系,但是在OEM合同实行过程中,跨国公司业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扶持,帮助OEM的本地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的一个渠道。

这类技术关联活动一般表现为对本土企业生产工艺的规范化和质量标准提出要求,但是对本土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仍比较有限。

江小涓(2002)在上海、深圳、北京和苏州进行的有关“给外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本土企业接受外商技术支持的模式”的调查显示,设定质量标准及其监督执行占所有样本企业的78.4%,提供技术支持占64.7%,而持有当地企业股份进行技术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实现技术开发的比例则很小,分别为23.6%、11.7%。

二、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技术溢出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中国接受外资的状况看,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和政府,以及溢出效应实现过程的两者之间的关联活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技术溢出效应较理想的是对于东道国中间产品的投资,越是中间产品,其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度越大,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

目前,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行公司内分工,把生产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如基础性研发、核心中间产品生产保留在母公司,而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则大量向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不例外,成为了跨国公司重要的最终产品生产基地。

在华外资企业大多位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高度依赖进口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并将成品销往海外,这种进口和出口依存度双高的特征使得外资企业与国内经济的联系相对松散,1999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均在40%以上,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到2003年已分别达到46%和44%。

在外商投资集中的部门,外资企业的贸易依存度还要更高。

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2003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就高达77%。

所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最终产品的投资只能带来很弱的产业关联效应

其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不利于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看,大多数合资企业的前后向关联倾向比较强烈,合作企业次之,独资企业的最弱(见表1)。

随着WTO框架下市场准入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跨国公司内向型投资力度的加大,以独资企业为模式的外商投资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新建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且增速明显高于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

2004年,新建外商独资企业占中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39%提高到63%。

此外,原本占少数股权的外方合作伙伴通过收购中方合作伙伴股权实现控股或转为独资企业的例子也明显增多。

FDI企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单位:家) 所有权形式FDI企业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总计 7550~7425~4925 合资企业1646127 合作企业——145 独资企业1—124 所有权形式FDI企业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总计 7550~7425~4925 合资企业11541727 合作企业32——5 独资企业—1—34 (数据来源: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 第三,跨过公司在我国相关产业链的自我繁衍,致使对我国企业产业关联效应较为微弱。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转变为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向在产业内部关联上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不少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在其产业链延伸中,往往引进国外关联公司或国外合作伙伴,出现了产业链的连锁转移,如制造业企业转移后,会带动包括物流、后勤服务相关配套产业的跟随性的转移。

这个趋势致使中国本地产业链中出现了核心跨国公司与配套跨国公司相继投资的现象,一个显著的结果是产业内部的价值链网络关系被整体复制到中国,在这个网络中进行技术转移与合作,而本土企业被排斥在网络之外。

目前,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正逐渐弱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

8 次访问